第147頁(第1/2 頁)
想通之後,高巍突然變得輕鬆了,壓力瞬間減輕,大腦也變得清晰。&ldo;和談&rdo;終究不會成功,勸說燕王罷兵也是不可能的,不如想法子迷惑朱棣,哪怕只能拖延一下燕軍進攻的腳步也是不虛此行。孟清和跪在沈瑄身側,一邊隨著眾人高呼,一邊觀察高巍的表情。燕王的演技已是爐火純青,哪怕知道他在演戲,也不免被感動一下。感情太真摯,表情太到位,絕對是大明朝的影帝! 朱允炆在他面前壓根不夠看,唯一能同朱棣飆演技的,大概只有躺在陵墓裡的朱元璋了。高巍也變得不同,至少比在北平燕王府時高出了不少段位。孟十二郎垂眼,想再坑他一把似乎不是那麼容易了。如果知道孟清和的心理活動,高老先生絕對會哭。天下那麼多人,朝中的大臣也不在少數,怎麼只盯著他一個坑?這是什麼道理?!最終,燕王妥協在眾將的苦求之下,高巍帶來的詔書成了一紙空文。或許是為建文帝的面子和自己的名聲考慮,燕王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書信,並派指揮武勝隨高巍一同進京,面呈天子,說明燕王不罷兵實在是情非得已,要打到南京也是形勢逼的。燕王同時在信中說明,為表誠意,武勝進京期間,燕軍不會繼續向南攻打。潛臺詞是,不打歸不打,手裡的地盤也別想他會還回去。高巍回京之後,將同燕王的談話寫成奏疏,一股腦的上報給了皇帝,然後主動在家閉門思過。高老先生想得很清楚,建文朝的官,他是不會做了。朝廷打敗燕王也好,燕王進入南京也罷,大不了殉國,名利如過眼雲煙,不會再讓他產生絲毫動搖。建文帝很詫異,之前還主動請求起復,現在這是鬧哪樣?一次使燕,竟然產生這般效果,不只是一頭霧水的建文帝,怕是高巍自己都沒想到、&ldo;忠於本心,何懼一死?&rdo;高巍站在大案之前,揮筆書就,&ldo;為人之道。&rdo;高老先生關門過起了自己的日子,建文帝還要召見燕王派來的信使武勝。武勝是個有頭腦有膽略的人,明知此行艱險九死一生,仍是主動請命。燕王也沒打算將他視做棄子,暗中派楊鐸帶人保護左右。據悉,被問及誰可當此重任時,沈瑄與朱能一同推薦了楊鐸。燕王點頭,表示贊同。楊鐸多次進京,同小舅子徐增壽也見過面,比較熟悉南京的地形,一旦武勝遇到危險也好想辦法撈人。下達了任務,燕王很滿意,同朱能誇獎沈瑄有才幹,不只武力值超群,還有識人用人的本事。沈指揮很謙虛,一再表示,全都仰賴王爺教導。&ldo;楊同知行事沉穩,善於把握時機,若有他在京城,他日大軍過江,直抵城下,當成大功。&rdo; 一番話有理有據,順便暢想了一下美好的未來。燕王連連點頭,想到楊鐸的父親曾在錦衣衛混得風生水起,很有家學淵源,一拍大腿,沈瑄提醒了他,好鋼就要用在刀刃上!宮中的宦官只能傳遞訊息,徐增壽肯定被建文帝盯著,又有是敵非有的徐輝祖,是該派人進京好好活動一下了。於是,在保護武指揮進京的同時,楊鐸又接到了長期潛伏京城,配合徐增壽進行多方聯絡,伺機而動的重要任務。楊同知恭敬領命,表示一定完成任務!雖然比不上戰功來得快,但若能高質量完成這份工作,燕王登上九五之日,功勞絕對不小。至於人身安全問題,造反本就是個掉腦袋的職業。潛伏京城危險,上了戰場也是一樣。造反成功,大家升官發財,分田分房子,造反失敗,一起腦袋落地。經過一番思考,楊鐸擺正了心態。這是個艱鉅的任務,同時也是一場機遇。成敗全看他自己。聽聞是沈指揮推薦了他,楊同知不解。似乎,他同沈瑄並沒多少交情?難道是一起奪取真定城的原因?直到出發,楊同知仍沒能想清楚這其中的關竅。出發之前,楊鐸意外點了紀綱隨行。紀百戶顛顛的跑過去,萬分感謝楊同知的賞識,好似忘記了在德州時,差點命喪在楊鐸手中。孟清和偶然得知楊鐸曾在戰場上救過自己,在真定城中表達過感謝,楊鐸出發時又親自去送。看到隊伍中的紀綱,眼眸微閃,果然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送行帶來的結果,當夜,孟十二郎的後頸又留下了一個清晰的牙印。摸了摸脖子,仰頭望天,好像明白了沈瑄這段日子以來不對勁的原因。勉強壓下不停上翹的嘴角,好吧,他就偷著樂了,怎麼著吧!五月初,抵達京城多日的燕軍指揮武勝終於得到了皇帝召見。這是一次成功的會面。武勝表示,燕王對朝廷的忠心天地可表。燕王靖難都是朝中奸臣逼的,絕沒有對皇帝不滿的意思。如果沒經歷過之前的種種,建文帝說不定會相信他的話,如今仗都打了三年,還說燕王沒有不臣知心,是騙三歲孩子呢?就算生氣,建文帝也沒想把武勝怎麼樣。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高巍好好的回來,武勝也該全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