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鄉試(二)(第1/2 頁)
啞炮響起後,貢院正式閉門。
稍等片刻,鼓聲響起後,試卷才分發下來。
王晟開啟卷子查閱是否有缺漏,填寫完姓名、學籍、戶籍、鄉貫、考場號等資訊寫在規定的位置,就規矩的坐在原位,等候開考訊號。
原本鄉試也採用只寫考號,不寫名字,防止作弊。
可是,鄉試舞弊嚴重,冒名冒籍之風盛行。
眾人鎖在貢院中,假使有機會得到縣試、府試、院試的卷宗,暫且不論其中押送的人工與經費,考生字跡,也會因時間相隔甚遠,諸多生員的字跡與先前的毫不相同。
況且,只寫考號有一個缺點,受卷官不能舞弊,否則三場連考的考試,他將名字一改,就能在受卷時,將優異的卷子記入他人名下。
因此,鄉試採取糊名、硃卷與墨卷相結合,進而防止作弊。考完後,考生的硃卷有三個內容,一則個人履歷,二則科份,三則答卷。
個人履歷部分,不僅要寫明考生的基本資訊,還要寫上家族的世系嬗遞及婚姻情況、受教履歷。科份部分,不僅要寫明考生的科舉成績,還要寫上主考官、同考官、閱卷官、科舉場次、考官推薦語等等。
答卷部分就是考生的墨卷。
“咚——”
鼓聲再次響起,王晟方才開啟印有試題的卷子。
剛剛查閱之時,便已然知曉其上午與之前鄉試大致相同,考的是《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看來下午也許也與之前相同。
他的念頭一閃而過,便開啟卷子,第一題就是《論語》,往後一翻,果真第二題是《中庸》,第三題為《孟子》。
第一題上赫然寫著:“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這句話在《論語·述而篇》中,其大概的寓意是孔子釣魚不用大網,用魚竿,孔子用箭射鳥,而不是射鳥的巢穴,旨在說明人與生態的關係。
王晟思考半刻,便提筆在草紙上寫下自己的觀點。
鄉試不比以往,若是草紙空白,也會被當成作弊,故而為了避免麻煩,縱使有腹稿,也需在草紙上一一寫明。
“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吾恐不及也。然吾自幼熟讀經書,觀吾父之行,斯全體見焉耳。”
王晟莞爾一笑,想到自己的父親王文秋的話,施肥太多會燒苗,極有可能導致顆粒無收,順便將其寫入答案之中。
他繼續寫到,事物不是取越多,用越多就能得到好的效果,孔聖人寫這句話也是這樣,若我們用大網撈魚,將河中的魚一網打盡,短時間來看能獲得巨大的收穫,可長時間來看呢?
河中無魚,巢穴無鳥。
可我們生活在此處,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在此處繁衍,他們需要從何處獲得食物呢?
逞一時之快,導致子孫受難,非吾輩之所願。
“故而捕有時,射亦有時焉。聖人用物,行尚有拘。吾輩用物,不能無拘。”
“取物以節”就是這句話所表達的思想,可若是隻答如何節制,實乃下乘之作,這句話最重要的不是節制,而是對萬物都心懷仁慈。
王晟手一頓,進一步敘述,如果我們能夠減少對大自然的損耗,避免過度索取,保證其餘生物能夠正常生息繁衍,對他們和我們的後輩來說,都是一種仁善之舉。
他思索許久,才決定將引申的話給補上。
若是朝廷能夠節省不必要的開支,將這些物資用於救濟災民,發展利民建設,未嘗不是一種大仁與大義。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王晟放下筆,檢查一遍幾個關鍵節點與事例是否出錯,就將其謄寫在卷子上。
雖說上午只有三題,可相比歲考題量確是大上許多,王晟來不及停歇,直接進入下一題。
第二題的題目十分簡短,只有四個大字:“人力所通。”
王晟心下一沉,隨即在自己的腦海裡搜尋這句話。
“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莫不尊親。”
大概的寓意就是誇讚聖人的美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所到之處,人人都親近他們。
可是,這應該如何破題?
王晟手指敲打著桌面驀然想到,所說後文強調人與物,可最重要的是前文的名聲與美德,故而,王晟決定用“力”破題,以“力”助“通”,進而佐證“人力”即為“聖力”。
他破完題,就將“人力”與前文的“舟車”之力作對比,表明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