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誇讚與贊同(4k)(第1/3 頁)
“仲子不愧為法家之人,一眼就看出況之心思。”
喝了一下午,荀子臉色也有些微紅,動作也比下午更加隨意。
依靠在桌案,側身看著仲平,荀子緩緩說道:
“仲子,況還有個問題,不知你可不可以回答。”
“荀子但問無妨,平知無不言。”
“仲子對百家思想如何看待?”
仲平沒有多想,隨意回道:
“百家思想,各有所宗,各有所長,儒者言仁義,法家重法制,道家尚無為,墨家貴兼愛,諸子百家,皆為天下治亂之策,各抒己見,以應時變。”
仲平說完,荀子點了點頭,再問道:
“倘若天下一統,仲子認為,該以何種思想治天下?”
“定當是法。”
“只有法?”
“……”仲平倏地沉默。
荀子這問題是什麼意思?
想從他這裡聽到罷黜百家,獨尊法術的思想?
良久,仲平這才反問:“荀子何意?平不明白。”
“不,仲子明白,這世間,沒有比你更明白之人,因為你主張的,就是公平之法,可你的公平之法,卻又不公平。”
說完,頓了一下,荀子繼續說道:
“剛剛仲子的觀點,況也能明白,人無高低貴賤,只有職位不一,這種公平之法,確實可行,也確實可以調動天下百姓心思,但,仲子的公平之法,卻只對人,而沒有對思想,百家思想,是不是也需要公平?”
“呵。”仲平輕笑一聲:
“荀子,你明明知思想永遠不可能公平,再談論這個問題,究竟有什麼意義?”
“唉,是啊,確實永遠實現不了公平,正如人治一般,真相會永遠掌握在權貴手中,思想也是如此,他說他有理,我說我有理,誰也不服誰,最後的結果,大抵只有兩種,要麼毀滅,要麼獨強,與當今天下列國,何其相似。”
荀子好似想到了什麼,再次悠悠說道:
“不過,列國與思想終究是不一樣,列國消失也就消失了,可思想,卻能永遠存在人的腦海當中,要說天下之間存有一法,可以將這些思想全部保留,讓百家繼續延續下去,恐怕,也只有仲子的公平之法,在況看來,公平二字,就應該全部公平,不應該只對人。”
“可現如今的公平,只能只對人。”仲平直接反駁荀子的觀點。
荀子飽受儒家思想薰陶,雖然明知人之初,性本惡,但仁愛的觀點還是存在。
不過,讓仲平沒想到的是,荀子竟然能想到將百家的思想保留。
但這種想法,放在眼下這個時代,比讓人公平更難做到。
文人相輕不是說笑,為了自身的思想,斬殺對方的事情都出現過。
封建王朝需要的不是各執一詞的黨派,那樣只會拖慢做事的進度,更會讓整個國家的人心相離,放在統一之後的秦國,完全就是死路一條。
生產力沒有達到一定水平的封建王朝,需要的是統一的凝聚力,需要的是把持住主體的思想。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就是定下主體基調,將思想化為一統嗎?
否則,哪裡還有後世的漢人一說?怕不是會以思想為界限,這個地方是儒家的,這個地方是墨家的,這個地方是法家的。
各個思想的人一見面,就是相互掐架,怎麼可能會凝聚一力對抗外敵?
地域歧視都永遠無法根除,更別說思想上的歧視。
如果真的在統一後的秦國繼續實施百家爭鳴,這與血統論又有什麼差別?
戰國時期思想紛爭,壓根就沒有定下要以哪個思想為主體。
就算秦國統一,十幾年內也肯定定不下來。
這不是幾年十年就能做到的,需要的時間,需要的手段,是要幾代人才能實現。
仲平心裡異常明白,現如今就是要定下一個作為主體的思想,堅定不移的去實行,將天下人的思想全部統一之後,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主體,什麼才是輔助,才能考慮讓百家思想重現的事情。
否則,亂七八糟的思想浮現,沒有念過書的百姓哪裡知道該聽誰的?
被忽悠造反,這是遲早的事情。
似乎是料到仲平會這樣講,荀子沉默片刻,略微頷首:
“況知道,這些都知道,所以,況這才來秦國,來見識見識仲子,來見識見識《呂氏春秋》,體驗一下法家三派之外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