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朝臣議事"(第2/4 頁)
法和繪畫——他對這些學科毫無興趣。除了表面上的知識,他對其他一無所知。
“學習可是件要認真對待的事情!”劉邦沉吟片刻,臉色變得愈發嚴肅。
儘管他的出身並不卑微,但他對武教特別看重。如同許多貧寒出身計程車人,他堅信教育是改寫命運的關鍵。即便登上了皇位,這一信念依舊未曾動搖。他不僅邀請了許多知名學者來教導太子,還為他的其他子嗣安排了私人教師。
至於那些前輩學者,他們戴著眼鏡,搖著破舊的扇子,散播著劉邦輕視學者的謠言,但這並非事實。
儘管劉邦的起點並不高貴,他卻深刻理解武術教育的價值和力量。在建立王朝的過程中,他不僅大力推動各地區的行政學習,還高度重視科舉制度。深知民眾的艱辛以及家庭條件有限的家庭培養學者的困難,他特別給予了學者們優厚的待遇。
在家庭內部,他對學者的支援措施之一是,一旦學者透過了秀才考試,那些成績優異的人可以獲得家庭每月的糧食津貼。從透過秀才考試的那一天起,學者們免於向官員下跪,有權僱傭僕人,免除稅收和勞役,即便犯錯也能免受懲罰;地方官員不得隨意虐待或斥責學者。
傑出的學者得以免稅高達七十九畝土地,而更高階的學者(如舉人)則可以享有三百畝,至於那些透過科舉考試的學者,他們的免稅土地甚至可以達到兩千畝。
這樣的待遇並不僅僅是優惠那麼簡單。對比之下,清朝——那個歷代學者常常予以批評的朝代——為學者們提供了什麼呢?除了那些長得讓人無法砍斷的冗長隊伍之外,別無他物!
劉邦對那些每月只會沉溺於空談、無端炫耀,假裝自己是學者的行為不以為然。他敬佩那些勤於國事、心胸開闊的人才。他更加欣賞那些將知識應用於實踐的人,而不是那些只為自己利益著想、排斥他人、假扮學者的行為。
他只是為頂級公務員和學者設定了相對較低的門檻,但在之前的朝代,這如何能被視為對學者的不尊重?又如何能成為學者的沉重負擔呢?
準確無誤地講,他創立的七篇文章考試製度幾乎確保了在漢朝和清朝近五百年間,頂尖學者能夠獲得財富和地位。
“不學習就是不求進步!”劉邦補充道,“看看四周,朝中誰是傑出之才?”
劉盈沉思了一會兒,回答道,“陛下,我認為武成殿的農業部長金忠志和包勳,以及全世程和開昌莫都是品德和學識兼備的優秀學者!”
劉邦點了點頭,示意劉盈,“那就下旨,讓他們到東宮去教授皇子們。”
劉盈繼續沉思道,“他們是單獨教授,還是與其他皇子一同授課?”
與此同時,宮中有一處專門供皇子們學習的場所,名為大書院。那些尚未被封地的皇子們在此學習,受到農業部長和秘書省學者的指導和教誨。
“讓他們單獨授課吧,”劉邦沉思片刻,然後決斷道,“畢竟,他們的身份地位有所不同。”
確實,儘管劉啟年紀尚幼,地位不高,但他畢竟是東宮的長子,大漢王朝的未來繼承人。
“我想,陛下,他最好還是與他的皇子們一同學習,”劉盈坦白地說,“他剛剛開始接受教育,不必單獨輔導。而且我們是一家人,何必對自己人如此正式呢?”
劉邦開懷大笑,同意了劉盈的建議,“對,你說得沒錯!”隨後,他不禁嘆了口氣,補充道:“再過幾個月,這些孩子們就會被分封到各自的封地,作為一家人,他們便不再能時常相聚了。”
此時,劉啟帶著一臉困擾的表情,扯了扯劉邦的袖子,央求道,“祖父,祖父,我能不能不去學習?”
出乎他的意料,通常對他寵愛有加的老皇帝堅定地搖了搖頭,語氣嚴肅地說,“不,你必須去上學。只有透過學習,你才能獲得智慧,只有透過學習,你才能學會分辨是非!”
呂后也開口勸誡道,“我的孫子,你不能忽視讀書寫字的重要性。作為一個人,你必須重視教育!”
劉啟輕輕地嘆了口氣;無論他穿越了多少次時空,似乎總無法逃脫去上學的命運。
劉盈帶著一絲戲謔的微笑望著他,“快點吃飯,吃完後,我帶你到大書院親自參觀一下!”
聽到這提議,劉邦笑了,“你何必這麼著急趕他走?不必這麼匆忙。”
飯後,老皇帝前往天子宮處理政務,接見大臣們。
呂后為劉啟精心挑選了一套新裝;一件繪有蛇紋的華貴長袍,腰間繫著精美的玉帶,頭上戴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