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漢朝雄獅,不容野犬覬覦"(第1/4 頁)
“過來。”劉啟示意曲二靠近,隨後從身邊太監手中取過一把戰斧,開始在地上勾畫起圖案來。
“請聽我說。”劉啟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在地面上比劃著,“我有一個想法。這些火槍其實不需要設計得如此龐大。槍管可以做得更長、更細。讓槍管緊貼腰部與肩膀,然後從槍管處向外畫兩到三道線至槍口下方,這樣可以製作一個簡易的瞄準器。”
周圍的人感到困惑不解,但那些專注傾聽的工匠們卻睜大了眼睛,震驚得幾乎掉落了下巴。
科技的發展依賴於紮實且循序漸進的進步,但同樣不可或缺的是大膽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這些工匠們都是經驗豐富的火器製造專家,多年來他們一直在從事火器的生產。他們能夠明顯地看出太子所提出的建議中蘊含的實用價值。
在工匠區中,劉啟繼續解釋道:“這是槍管的基本造型,但你們可以在槍管上安裝幾根火繩,並透過夾子固定以便於射擊。射擊時點燃火繩,以此來引發推進劑的爆炸!至於子彈和火藥的配比,你們可以依據槍械
“嘗試找出最合適的火藥量,並將其用紙包裝好!”劉啟闡述著自己的想法,話語間思路愈發清晰,“裝填時,步兵只需輕咬開封紙,將子彈和火藥一同放入,過程便告完成!”
他繼續解釋道:“如此一來,裝填時間大大縮短,同時也避免了火藥裝填過多或過少的煩惱!”
在當前的製造水平下,追求過於尖端的火器無異於幻想小說。但對於基礎的長槍,漢朝的製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火藥,作為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之一,其真正的用途往往被誤解。有些人錯誤地認為我們的祖先僅將火藥用於製作煙花,彷彿他們在玩弄自己的內部器官。
在匈奴人佔領銀都之際,他們不僅繳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知識,還獲得了眾多工匠,將這些技術和工匠視若珍寶。其中,他們從楚王朝手中奪得的大元朝的青銅大炮和火藥技術,無疑是戰利品中的瑰寶。
得益於這些技術和工匠的支援,再加上他們在第二次西征時繳獲的匈奴青銅大炮,他們在千里之外取得了驚人的勝利。
據說撒馬爾罕城——那座以堅不可摧著稱,被譽為世界上最堅固的城市,最終在匈奴人的強大攻勢下陷落。在漫長的圍城戰中,他們動用了數百門青銅大炮,在月色朦朧的夜晚不斷地炮轟城池,最終宣告了勝利的到來。
見工匠們仍陷入沉思,劉啟不禁問道:“你們是否需要我再次解釋?是否還有人不清楚?”
曲二和其他工匠連忙鞠躬,真誠地回答:“我們這些卑賤的僕人雖然長期從事火器的製造,卻從未想過火器竟然可以如此打造!”他停頓了片刻,接著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雖然這可能更為複雜,但如果能夠製成,它必定會成為一種強大而高效的武器。”
“不要僅僅因為恐懼而盲目點頭!”劉啟揮動著手臂強調道,“唯有實踐才能驗證一切。我們現在只能靜觀其變。另外,我所說的並不一定完全正確,因此我們還需傾聽你們的的專業意見!”他稍作停頓,隨後補充命令:“曲二,即刻回去挑選幾位技藝精湛的工匠,讓我們立刻著手開展這項工作。我迫切希望儘快看到幾個實際的原型!”
話音未落,劉啟心中不禁湧起一絲遺憾。他爺爺的壽辰即將來臨,他原本打算將這個發明作為禮物獻給爺爺,但看來時間已經所剩無幾。
曲二的面色因任務的艱難而變得沉重,他低頭說道:“殿下,我們這些卑賤的僕人怎敢自行其是,創造出如此之物?”
劉啟輕輕嘆了口氣,意識到這些工匠們的處境。他們只是普通的工匠,必須遵循上級的命令。他們所接收到的只是材料和指令,卻無法自行選擇製造何種物品。這些工人缺乏選擇的自由,也缺乏改變命運的力量。
劉啟再次詢問:“能製造火器的工匠難道不是隨處可見嗎?”
曲二壓低了聲音回答:“在我所在的巷子裡,就有來自軍械庫的各種工匠聚集!大約有七、八位的手藝非常精湛!”
軍械庫雖然在名義上由兵部負責監管,但實際上卻由四路騎兵統領掌管,並由並文領導。自漢朝建立之初,四路騎兵統領便由並文領導,他不僅掌握著首都的軍事力量,還負責糧食供應等關鍵事務,行使著漢朝總參謀部的職能。
各路騎兵的指揮官均為出色的退伍軍人。
劉啟再次詢問:“並文的營地中,誰負責軍械庫的管理?”
鍾卯嘟囔著回答:“是中騎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