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故事會》與《知音》(第1/2 頁)
1997年9月11日,星期四,傍晚。
一棟三層老舊的樓房頂樓,悶熱的空氣中,電風扇不知疲憊地呼呼地送來一點涼風。
汪海峰坐在紅色的書桌前發呆。
他手裡握著鋼筆,桌上鋪著白色的信紙。
今天上午,汪海峰從27年後的世界穿越回來,回到了初中一年級時代。
穿越前是起點中文網一名寫手,等級也升到了四級。
沒有想到一次通宵碼字,猝死在電腦前,回到1997年。
此時擺在汪海峰的眼前就是搞錢。
現在家裡太窮了,全家5口人,靠大哥一個人的五百多塊錢工資過日子。
難道要真幹回老本行,寫小說?
也只有這條路可行。
現在還沒有網路小說。
《遮天》、《凡人修仙傳》、《鬼吹燈》、《鬥破蒼穹》等諸多網路熱門小說還沒有呢。
自己多少也是一名四級寫手,對許多網路熱門小說那是相當熟悉,把後世那些熱門網路小說拿出來?
寫網路小說,你得有電腦上網,讓自己手寫幾百萬字,自己手不廢也得關節炎。
這裡時候的雜誌很流行。
《故事會》、《知音》、《意林》、《讀者》、《青年文摘》等許多雜誌。
特別是《故事會》,給汪海峰印象最深刻。
在網際網路沒有普及前,它是廣大青年讀者包括學生的精神食糧。
汪海峰記得,晚上在被子裡偷偷看《故事會》場景。
《故事會》32開,每頁1000字左右,平均350字一個高潮,短篇小說6000字左右,中篇10000到14000。
由於篇幅有限,並不能像後來網文那樣水字,以簡約和精煉的篇幅完美填充了讀者碎片閱讀的需求。
在網際網路並不發達的當下,雜誌就如同幾十年後智慧手機,上個廁所都要先趕緊找本故事會,邊拉邊看。
不過寫小說要適合當下的時代特徵,不能照搬。
以前在網路上聽過一個段子。
八零後瞧不起七零後,九零後瞧不起八零後,零零後瞧不起九零後……。
因為社會都在進步,大家往回看過去,都會有優越感。
優越感用寫作專業術語來說就是爽感。
自己可以從這裡入手,寫一本讓八零後有優越感,故事發生又離自己不在遙遠。
想到這裡,汪海峰開始回憶起以前看過的電影電視。
年代劇,比較符合這個條件。
想到這裡,汪海峰腦海裡出來了一部電視劇——《人世間》。
《人世間》是作家梁曉聲於2017年12月首次出版的長篇小說。
2019年7月,獲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同年8月16日,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並於
2021年2月,在長春開機,2022年1月28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並在愛奇藝同步播出,是一部難得的作品,評分9.2.
電視劇汪海峰也追過,對此也比較瞭解。
想到這裡,汪海峰開始動手寫了起來。
汪海峰知道自己的文筆肯定不如原作者好,好在這時候是1997年,原著還沒有,大家都沒有看過原著,就沒有對比,看不出差距。
58集的電視連視劇,縮成三四萬字,把主線的重要事件寫出來就可以。
以前都是電腦打字,一年寫的字都不夠六十個,一般只有到拿快遞的時候簽字而已。
先回憶一下整部電視劇,把主線、人設、事件列出來。
20世紀60年代末,北方某省會城市“光字片”區居住著周姓一家,父親周志剛在西南參加“大三線”建設,長子周秉義響應國家號召成為第一批下鄉知青,長女周蓉追隨詩人丈夫遠赴貴州鄉村,周家只留下小弟周秉昆與周母相依為命。
在二十八年的歲月裡周家人的命運與時代變遷交織在一起,周秉義大學畢業後從政,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中經歷仕途沉浮;周蓉獲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卻情路坎坷。
周秉昆與美麗又不幸的女子鄭娟相濡以沫,經歷下崗的陣痛和“下海”的挑戰,在平凡的歲月裡扶持鄰里親友共同前進。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時,也書寫了一部當代中國百姓的生活史詩。
主角是周秉昆,周家老三,在兄弟姐妹中排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