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女大不中留(第2/3 頁)
於是,二女開始講起了前往正義山莊的經歷。
講完後,傅月池道:“幸得有丁公子在,我和姐姐方才逃過一劫。”
“哦?竟有這樣的奇人?有機會,為父真得親眼看看……”
傅月池心裡一動,扭扭捏捏道:“爹爹,那……那改天,女兒邀請丁公子到家裡做客好不好?”
傅天仇意味深長地瞟了女兒一眼:“呵呵,終究還是女大不中留。”
“爹爹……”傅月池一臉羞紅。
這時候,傅清風卻一副走神的樣子看向夜空。
傅月池的心思還是太單純了一點,她根本沒有看出來姐姐的心思。
與丁修在一起的那一段日子裡,傅清風的一顆芳心,也暗暗系在了丁修身上。
兩日後。
上午時分,丁修上街閒逛,路過順天府衙門附近時,卻見街面上被百姓圍了個水洩不通。
街面上空還回蕩著一陣哭喊聲:“娘啊,兒子不孝……”
擠上前一看,卻是一個秀才模樣的男子伏在一具棺材上面痛哭失聲,幾個官差站在一邊,拿人也不是,不拿也不是。
畢竟這裡是京城,四周又圍著不少百姓,要是強行抓人,萬一事情鬧大了,他們必然要背黑鍋。
可要不是不抓人,任由這秀才鬧下去,有失官府的顏面,他們同樣也落不了好。
真的是左右為難。
丁修站在一邊聽著百姓議論了一會,又聽那秀才訴了一番苦,總算明白了原因。
一切,皆因路引而起。
路引,乃是百姓的通行憑證,自立朝開始,朝廷便立下了律法,原則上百姓不能隨意離開故土。
如果需要時常離開,比如一些經商的,或是有特殊情況需要外出的百姓,可以去官府申請路引。
這樣,也是為了防止流寇四處亂竄。
lt;div css=tadvgt; 那秀才姓張,家就住在京城,是個廩膳生員。按律,廩膳生員每月由官府發放一些糧食,以補助生活。
張秀才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著朝廷的補助,生活也勉強過得下去。
那一天,母親病重,張秀才找了幾個郎中來看,都說其母病得太重,恐怕是沒得治了。
張秀才是個孝子,不忍心母親就此病故,聽別人介紹說良鄉有個郎中醫術精湛,便對母親講了一番,隨後急急出城前往良鄉。
良鄉,並非鄉,是京郊的一個小縣城。
到達良鄉之後,在入城時,守城官兵中有一個叫羅三的小頭目依例詢問。
無非就是問一些諸如你是誰,從哪裡來,到良鄉做什麼之類的問話。
張秀才如實告知。
羅三卻有些疑惑:“你既然住在京城,京城有的是名醫,你怎麼跑到良鄉來找郎中?”
張秀才解釋了一番,羅三不信,讓張秀才出示路引。
張秀才忙著往懷裡一摸……壞了!
一頭冷汗急了出來,因為,他走時匆匆忙忙,忘了帶路引。
於是趕緊解釋:“因為家母病重,一時著急忘了帶路引,還望大哥通融一二。”
偏偏,他遇上了一向辦事嚴謹的羅三,又問戶貼,戶貼自然也沒帶,也就是說,張秀才壓根兒就沒有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
故而,羅三當即喝令手下將張秀才拿下,按流民處理,暫時關押到縣衙大牢,等候知縣大人發落。
沒料,知縣並不在縣衙,去京城辦公差去了,過了三天方才回縣衙。
回到縣衙之後,聽說了這件事,便讓人將張秀才提出來親自審問。
“你說你是京城的秀才,還是廩生,可有證明?”
張秀才解釋了一通,說是一時匆忙忘了帶身份證明,不過倒是說了他的老師是誰,同窗是誰誰誰。
知縣聽了之後,也感覺張秀才不像說謊話,便派了一個公差跟著,讓張秀才去請了郎中,並跟著他一起回京城查證。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等張秀才回到家時,卻發現母親早已沒了氣息。
於是,張秀才伏在床前痛哭失聲,並說一定要狀告良鄉縣衙,說是縣衙抓了他,導致他母親沒人照顧方才會亡故。
良鄉知縣聽說之後,便派人去找張秀才,先表達了一番同情,隨後說可以適當照顧他,幫他謀個差事。
哪知,張秀才犯了犟脾氣,較了真,非要狀告縣衙。
於是一紙狀紙將良鄉縣衙給告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