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家子(第1/3 頁)
古井居然沒水,真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村裡的河寬不過兩米,小河村的名字就由來於此,可見村裡的吃水是個大問題,即便在這麼偏僻的小山村,河水一樣不太乾淨。
古井裡面不出水,一時方文還真不知道該到什麼地方挑水去,山到是有泉水,可這路程是不是有點忒遠了點。
看了看天色,現在是四月初,正是花而凋謝了,太陽正暖的季節,雨季還沒臨來。
索性回家提買來的菸酒水果,還有兩件牛奶,一個紅包,往二叔家走去。
兩家的距離並不遠,走路二十來分鐘就到了,村裡方姓的人家都聚集在那裡,繁衍了百年,早就沒了多餘的空地修房屋,要不父親也不會選著下面的地方。
二叔手巧,編織的籮筐,掃把,簸箕,釘耙等農具相當精緻耐用,也用土法子燒一些佛香去賣,一年到頭,掙得錢雖然不多,但在山村裡也足夠家用了。堂妹方晴今年剛二十歲,在省城讀大學,今年大二,暑寒假也都回村裡過。
要說小村裡最熱鬧的時候,也只有禮拜天,或是逢年過節。禮拜天,各家的學子們回家了,村民這才街割肉買好菜讓自己孩子好好吃一頓。而到了過年,外出打工的人家,大多也都會回山村來,收拾好房屋,掃掉牆壁的蜘蛛網,歡歡喜喜過大年,鞭炮聲,吵鬧聲,音響聲,這才是山村該過的生活。
“這是?這不是老方家的大娃嗎。”迎面一個老農對著方文笑呵呵的說道。
方文想了片刻,連忙叫道:“五老爺好,您還認得我啊,我昨兒剛回來,去二叔家看看。”
“回家好啊,現在村裡年輕人是越來越少了。”老人頓下腳步,有些健談的說道,看老人的模樣,褲腿挽得老高,露出的小腿有些泥濘,手裡提著一個小籃子,裡面裝著從田裡摘下的稗子不摘掉影響稻穀生長,頭包著一個去汗的白頭巾。
“三哥兒現在怎麼樣,還在浙江嗎。”方文微笑著插了一包雲煙遞了過去。
老人也不含糊,把煙接過手,自家後輩孝敬的,抽著心安,“你三哥兒還在浙江,一年多沒回來了,去年過年都沒回家,等今年回來,看著怎麼收拾他。”
“過年不好做車呢,等三哥兒啥時候回來,您叫我一聲,我找三哥好好耍子。”
“是這個理,看我,不耽擱你了,改天到五老爺家裡嘮叨嘮叨。”
“恩,您走好。”
告別著老人,方文繼續路,走了幾分鐘,入目的房屋一片,有二十來戶人家,所有人都姓方,百年前,是同一個老祖宗傳下來的,如今已經傳了六代,方文是第五代,而剛才的老人是第三代。
方文這一輩的兄弟姐妹,足有二三十個,在山村裡算是一個大家族了。
不過山村裡窮,二十多戶房屋,裡面不過兩三戶修了樓房,其餘要麼是瓦平房就是舊時候修建的土牆房子。
房子修得密集,方文一路走來,到是碰了不少親戚,有些已經認不得了,不過老人們卻全都認得他,到讓他心理感慨了半天。
走進一個山彎裡,這是正是他們這一房的祖屋,由第二代的祖父修建的,雖是土牆房子,但修得很寬廣,足有十幾間房子,房梁是土松木,用百年也不會壞,牆壁刷了白石灰,看著既古樸又很清新。
遠遠就瞧見壩子裡的二叔,正在用青竹條子編織農具,方文露出笑容,大聲叫道:“二叔。”
中年人聽見叫喊,愣了片刻,放下彎刀,大步迎了出來,這時候屋子裡也響起了狗吠聲。
“文文,你啥時候回來的,也不知道提前打聲招呼。”二叔一走進,就出聲埋怨道,但誰得聽得出來,這是長輩對後輩的愛護之聲。
“二叔,我也是臨時打算回來的,昨晚剛到,就沒通知您了。”方文笑著把東西遞了過去,又惹了二叔一陣嘮叨,說是自家人走動,還買東西幹嘛。
“老頭子,是文文回來了。”屋子裡傳來奶奶的聲音。
沒一會,爺爺奶奶和二孃都從屋子裡出來了,爺爺奶奶年歲已經了七十歲,二叔二孃要年輕一些,不過也快五十了。
“爺爺奶奶,二孃。”方文連忙叫人。
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起進了屋子,方文的童年就是在這老房子裡度過的,那時候一家人住在一起,別提多熱鬧了,老父另選地方修房子,也是考慮到萬一他們兩兄弟要回農村過日子,這地方會不夠。
這也是農村的習俗,家裡的兄弟多了,一般都會分家,條件好一些兒子就自己出錢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