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三兒溝村(第1/2 頁)
新人寫書不容易,為了給作者增加主站人氣,以後的都會有所延遲。
x
如果你喜歡本書,請移駕,為新人作者增加點選和投免費的推薦票。有經濟條件的請儘量支援訂閱正版,初級vip訂閱每千字才三分錢;沒經濟條件的,也可以投免費推薦票,僅需一個賬號而已。
或許大神們不會差你手中的這一票,但對於一位新人來說,你手中的這一票卻是最寶貴的!每一個點選,每一張推薦票,都是作者堅持不懈的動力。寧可雪中炭,不為錦上花!
傳送門:
有條件的吧友們,希望你們可以到支援訂閱正版。謝謝!
本書群號:101449455。鄉親們有空加下
村裡一般喜歡以姓氏命名某一片地域,如方文家所在方家大院,還有如:徐家溝水庫、陳家壩子、金家老房子等等。
也喜歡用一些“標誌性”建築命名,如大橋村,新橋村,某某山寨等等!
而三兒溝村,顧名思義,也就是由三條山溝匯聚而成的村子,可謂地域廣闊,屬於金堂鄉地域最大的一個鄉村,共有三百餘戶村民,三千餘戶籍人口,散佈在n個山頭,有一條公路貫穿整個鄉村,通往隔壁鄉鎮,路程還不近,足有一個小時的車程,當然也有公路太爛的原因。
公路已經爛到沒辦法讓中巴車透過,年舊失修,從鄉鎮過來的客車到了公社也就右拐到楊支書管轄的發展村了。
三兒溝的村民只能在公社下車,然後“甩火腿”,也就是走路步行回家。
公社在建國後繁華一時沒假,但是繁華的地段與三兒溝村完全無關,供銷社,學校,打米房,人民公社,鐵匠鋪子,寺廟等等,全部都在另外一個方向的發展村,楊支書能在眾多公社幹部裡面“雄起”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如果當初公社發展起來,金堂鄉還沒有取消“鄉”的編制,那楊支書所在的發展村也就是另外一個街村了,楊支書也會是如鎮上的賀主任一個級別的存在。
方文家所在的小河村,因為靠近鄉鎮,公路便利,又有一個大型水庫灌溉農田,之前還有初中學校。又因靠近公社,到也是發展得不錯,三兒溝村也完全沒辦法比較!
三兒溝村唯一的標誌性建築就是三條山溝交匯地的一個石拱橋,因為橋下有三個洞。故號稱為:三心橋!除此之外,在無歷史底蘊。窮得一塌糊塗!
按理說如果方文分配到本村當支書,那就足以舒服的過小日子了,有家族的支援,又有山寨上的酒廠,這小日子,那是槓槓的,用村裡話說。那就是有奔頭了啊。
但不知道薛鎮長是出與什麼方面的考慮,最後把他安排在了三兒溝村,方文也只有無奈應下了。
————————————
十月三十一號清晨,方文一早就殺到鎮政府。今兒也是上任的日子,按理說大家都這麼熟悉了,公社幹部那邊也完全不用說了,他完全可以自行去公社上任就ok。但偏偏這邊鎮政府決定送他上任,也只有無奈應下。
出門前。父親和爺爺找他聊了許久,總結出來的一個重點就是好好幹,爭取早日調上鎮上去,這讓方文頭疼無比!
好在。這日子總是要過的,也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了!起初也不是沒想過。別幹這撈什子公社幹部了,但家人老一輩的思想是不太可能被扭轉的。求財與當官比起來,當官仍然是村民們老一輩的首選!…,
說下村裡的傳統思想,其實都希望自家孩子跳出山村,到外面大城市去生活,不然還讓自家孩子讀個毛的書啊,直接從小培養種地就行了。
但現在方文不是已經回村裡了嗎,雖然小有錢財,但既然沒辦法爭取在外面大城市,父母家人自然希望他能幹個大官,光宗耀祖!這四個字的擔子貌似真的很大,大到方文實在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方文,你在想什麼呢,關鍵時刻還走神!”
大胃英的聲音拉回了他的思緒,一抬眼這都已經到了薛鎮長的辦公室了,搖了搖頭笑道:“沒啥,就是有些不適應!”
裡面的薛鎮長出聲道:“時間久了,你也就適應了。”
方文點了點頭,沒在多說,隨後就是安排談話啥的,最後薛鎮長一拍板,沒什麼事的幹部們到一起到公社下鄉算了。
如此這同行的隊伍就有些浩大了,幾十號人一起往公社而去,方文坐在薛鎮長的車上,不知為何,心理也有幾分激動!
等他一到公社,發現此時公社內也是人山人海的,起初還以為是酒廠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