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假冒參軍(第1/2 頁)
驛站的驛長請了徐鎮川來到大堂,還沒等他說話,就開始為雙方介紹。
殷老丈,本名殷繼祖,正是宋州刺史。
盧書生,本名盧綸,乃是進京趕考的舉子,恰巧路過宋州,因與殷刺史有舊,便留在宋州和他盤恆幾日。
那個不招人待見的年輕人,名叫陳思遠,正是剛剛到任的宋州參軍事。
至於其他作陪的官員,徐鎮川頁沒有什麼心思去記憶他們的名諱。
“這位便是台州參軍事,宣城徐山,奉旨進京,途徑宋州,恰巧下榻在本驛……”
驛長剛剛介紹完,那盧綸卻搶先一步過來了。
“原來徐三郎就是台州徐參軍,久仰大名!七息成詩,智取袁晁,早就轟雷貫耳,盧某早就想拜會,卻沒有想到中午相見竟然當面不識,罪過,罪過,還請徐參軍不要介意……”
徐鎮川哈哈一笑,便在盧綸的引導下入了座。
那殷刺史也是一臉笑容。
“中午相見之時,就覺得徐三郎肯定非池中之物,果然,竟然是鼎鼎大名的台州徐參軍,老朽眼拙,還望徐參軍不要見怪。”
“太守哪裡話來?徐某本是官場之中一後輩,途徑宋州,理應拜會太守才是,怎奈無人引薦,貿然前去,實在失禮,又恐太守公務繁忙,不敢打攪,卻不想今日午間在酒樓巧遇,失禮之處,請殷太守千萬不要怪罪。”
正所謂花花轎子眾人抬,官場之上不就是你給我面子我給你臉,徐鎮川口稱“後輩”,聽得殷刺史哈哈大笑,還向在場眾人說起了中午在酒樓發生的種種,引得眾人一頓打趣,初見時的尷尬也就被化解了。
殷刺史可能是看徐鎮川比較順眼,開口詢問道:
“聽聞徐參軍乃是進士出身?但不知是哪一年的高第?”
“上元二年,僥倖登科。”
“哦?上元二年?”殷刺史一聽,頓時一愣,隨即又問道:“上元二年距離現在不過一年時間,按照我朝傳統,進士及第需要守選四年,卻不知徐參軍因何早早為官?”
“徐某家境貧寒,及第之後家中寡母難以承擔徐某遊歷之資,便讓徐某參加了吏部的制科考試。
徐某邀天之幸,考中了書判拔萃,這才選官台州參軍事。”
“這麼說,徐參軍乃是寶應元年的書判拔萃了?”
“正是。”
等徐鎮川話音落地,整個大堂卻是一片寂靜,氣氛變得古怪之極。
徐鎮川有點方,怎麼了這是?這些對話都是官場是常見的套路,問出身、拉關係而已,你們一個個跟見了鬼一樣,啥意思?
殷刺史面容古怪一言不發。
倒是盧綸嘿嘿一笑。
“徐參軍,今天真是巧了,這位陳思遠陳參軍,也是上元二年的進士、寶應元年的書判拔萃……
這麼說起來,你們二位,還是同年呢……”
徐鎮川一聽,頓時大驚,轉頭看著陳思遠,仔細打量一番,卻是一點印象都沒有,根本就不認識。
轉頭又看看老湯,他也是一言不發目瞪口呆,徐鎮川還注意到老湯藏在桌子下的雙手竟然在微微顫抖。
老湯也不認識他!
這就不對了!
徐鎮川是穿越而來,不認識什麼同年,那是理所當然,老湯也不認識,不可能啊!?
早在穿越之初,高義就給他發來過很多有關唐朝的資料,其中有關科舉考試的資料,徐鎮川記得清清楚楚。
唐朝的進士和明清進士,根本是兩回事,別的不說,就說數量,唐朝的進士,可沒有什麼進士及第、同進士出身、賜進士出身之類的劃分,一科一百多人,那是明朝的規矩,終唐一朝,所有的進士科考試,取中的人數,從來沒有超過三十個人!
三十人,什麼概念?大一點的公司,一個部門的人都比這個多!
你說,誰不認識誰!?
就算一開始不認識,在進士及第之後,這三十個人還要拜謝聖恩、簪花遊街、同遊曲江,除了鹿鳴宴之外還指不定吃吃喝喝多少回呢,集體活動,最少一個月起!
要是說不熟悉,有可能,要說不認識,純屬糊弄鬼!
再說吏部制科考,那是為了在守選的官員和進士中選拔官員的考試,向來以難度大而著稱,一般情況下,透過的人數也就二三人而已,最多的時候也不會超過五個人。
就這個位數的人員,相互不認識?
那制科考試就不是選拔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