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贊“淳化元寶”(第1/2 頁)
一、七律贊《淳化元寶:北宋錢幣的璀璨明珠與歷史傳奇》:
《贊淳化元寶》
北宋淳化元寶奇,璀璨明珠耀古時。
三體錢文皇帝筆,御書開創史留姿。
行草隸篆皆精妙,藝術風格百世垂。
背佛金版添神秘,傳奇色彩令人痴。
供養五臺誠意顯,佛龕縮影蘊禪思。
千年歲月匆匆過,錢幣光芒永不移。
這首詩的大致釋義為:北宋時期的淳化元寶非常奇特,如璀璨的明珠在歷史長河中閃耀。它的錢文由皇帝親筆書寫,有行書、草書、隸書三種字型,開創了御書錢的歷史,其藝術風格精妙絕倫,能夠流傳百世。背面有金佛的版本更是增添了神秘色彩,充滿傳奇韻味令人痴迷。作為供奉五臺山的特製錢幣,體現出十足的誠意,其背彷彿是一個具體而微的佛龕縮影,蘊含著深深的禪意。即使歷經千年歲月匆匆流逝,淳化元寶的光芒也永遠不會磨滅。
二、深度解析“淳化元寶”的文章:
《淳化元寶:北宋錢幣的璀璨明珠與歷史傳奇》
北宋太宗淳化元年(990 年)五月,“淳化元寶”正式改鑄發行,這一錢幣在中國古代錢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多方面的獨特意義和價值。
宋太宗趙光義親自書寫了“淳化元寶”的隸、行、草三體錢文,此舉開創了皇帝親書錢文(即“御書”)之先河,同時也是行書、草書入錢之始。宋太宗一生對書法情有獨鍾,他即位後大力蒐集古先帝王名臣墨帖,於淳化三年編刻成著名的《淳化閣帖》,並拓賜給大臣,由此推動帖學在宋代的盛行。“淳化元寶”上的錢文,無論是楷書的渾厚端莊,行書的雋永流連,還是草書的奔放流暢,都盡顯宋太宗書法藝術的深厚造詣和獨特風格。其字型筆法精妙,線條流暢自然,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成為了中國古代錢幣書法藝術的經典之作。
“淳化元寶”還有著極具傳奇色彩的背金佛版本。這些背金佛的“淳化元寶”是宋太宗趙光義命皇家鑄造,專門用來供奉五臺山廟宇的金質供養錢。1963 年在北京曾出土過 400 多枚,1989 年又在五臺山出土近 3000 枚,不過後來大多被國家回收。從實物來看,該錢徑 24 毫米,厚 12 毫米,穿徑 5 毫米,佛像凸出浮雕 2 毫米,每枚重 12 克左右,成色在 96以上。錢幣背面的兩尊佛像神態逼真、栩栩如生,右邊為手持蓮花、正結枷跌坐於八葉蓮花寶座之上的觀音菩薩,寶座底下祥雲纏繞;左邊為頭上結髮、雙手合十、顏貌天真活潑、身體微向右側站立在蓮花瓣座上的善財童子,儼然一幅“童子拜觀音”的美妙畫圖。
關於“淳化元寶”錢背造像的解說向來眾說紛紜。坐像多被認為是觀音,而立像則有善財童子及韋馱等說法。然而,五臺山自東漢建大孚靈鷲寺,唐宋時已是公認的文殊菩薩道場,所以觀音之說並不可取。韋馱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二天,世稱韋馱菩薩,中國寺院中常置於天王大殿彌勒像後,面對釋迦牟尼佛像,形象為披甲冑拄金鋼杵(或合掌橫金剛杵於雙臂上),與“淳化元寶”立像特徵明顯不同。立像肩上帶狀物實為帔帛而非如意,這在精鑄版金銀錢上得到了證實,其細節清晰,分別自左右腋下延展至肩上,由此可徹底否定“如意”之說。帔帛在宋以前是婦女的常用服飾,作用類似於披肩或圍巾,至晚漢代已開始流行。魏晉以降,菩薩的服飾常見有帔帛。立像背後的焰狀身光,表明其身分當為高階有名號的菩薩,因為低階的菩薩、羅漢、諸天都只能有圓形的項光而不可有身光。據此可以判定精鑄版的立像等級必為菩薩,坐像當為坐佛。
其實,錢背整體可視作一個具體而微的簡化佛龕,因中有穿孔而無法安排好起碼的一鋪三尊,只得進一步簡化為坐立二像:坐佛居左,其結跏趺坐的方式是吉祥坐,印相為法界定印,當為密宗最尊崇之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釋迦牟尼的法身;右側立像當為右脅侍普賢菩薩,不過若按顯教的構圖方式則為文殊。當然,立像也有可能是供養人。合掌而立原是供養人的典型形象,在許多佛教題材的壁畫、雕塑中都有出現,不過其足底的蓮臺容易使今人產生先入之見,認為須是菩薩或者其侍者弟子方得如此。但只要考察當時的風習,就會發現這並非問題。供養人將自己的形象程度不等地仙佛化,在佛教寺窟造像中相當常見。如敦煌 220 窟五代壁畫“新樣文殊”中,為文殊牽獅子的于闐國王雙足即立於蓮臺之上。立像略左側身朝向坐佛方位,亦是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