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夏商周戰國貨幣制度的形成及材質析(第4/6 頁)
。
刀幣:模仿生產工具“青銅削”鑄造而成。其特徵完全似刀,有刀柄、刀身,刀柄頂端有個小圓環。從形狀上可分為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弧背刀等;從發行方和區域上主要分為燕國的明刀和齊國的齊刀。
圜錢:中國古代最早的圓形銅錢,為圓形圓孔。它是秦國發行的貨幣,其誕生標誌著貨幣形態朝著標準化、規範化的方向邁進,為秦朝統一六國後的貨幣改革奠定了基礎。
銅貝:在春秋時期初期仍屬於主要貨幣,但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逐漸被其他金屬鑄幣取代。
貨幣制度特點:
幣制混亂,種類繁多:周朝麾下各諸侯國割據一方,各自為政,各自鑄行的貨幣在各地都能流通,形成了多種幣制和多種幣型共存並用的局面。
金屬鑄幣技術成熟:這一時期,金屬鑄造技術相對成熟,推動了大量金屬貨幣的鑄造和流通,滿足了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對流通貨幣的需求。
總體而言,周朝的貨幣制度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點,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政治格局的變化,也為後世貨幣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借鑑。
五、戰國時期的貨幣制度具有以下特點:
貨幣種類繁多:
布幣:主要流行於黃河中游的三晉(韓、趙、魏)和兩週地區。它由農具鏟演變而來,早期為空首布,即布首中空可安柄,後來發展為平首布,布首扁平。布幣的形制多樣,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釿布等,不同形制的布幣在流通地區和時期上可能存在差異。
刀幣:產生和流通於漁獵地區,如齊、燕、趙等國。它是從生產工具銅刀演變而來,刀身似刀,有刀柄、刀身,刀柄頂端有小圓環。刀幣的種類豐富,齊國有齊法化刀、即墨刀、安陽刀等,刀身大而厚重,多流通於山東各地;燕國的尖首刀刀身薄小、細長,刀背記有干支和數字;燕國的明刀(也稱“燕刀”)面背都有文字,有圓折刀和磐折刀(刀身弧度呈方折)之分,刀面上的“明”字有多種寫法;趙國也有直刀、圓首刀等。
楚幣:
蟻鼻錢:楚國主要使用的銅質仿貝貨幣,因其文字形狀奇特,也被稱為鬼臉錢。上面鑄有一到三字不等的文字,這些文字的含義至今仍存在爭議。蟻鼻錢隨著楚國領域的擴大,流行地區也相對擴大,曾擴及到中原的陳、宋、蔡、魯等地。
郢愛:楚國的金幣,是一種具有一定鑄造形式的小金餅,上面有文字,多用陰文,類似蟻鼻錢上的文字。郢愛是用一大塊扁平的金鈑打上許多印記,使用時臨時鑿開,這些印記像圖章一樣。其重量一般在三錢到五錢之間,平均每方約重十五公分,但由於不是一枚一枚單獨鑄造,且金鈑大小、印記排列等因素,導致其重量和數量並不固定。
圓錢:形狀從生產工具紡輪發展而來。它的出現是貨幣形制的一大進步,具有輕小、便於攜帶的特點。圓錢的孔先圓後方,先無郭後有郭。戰國後期,齊、燕和中原各國都鑄有圓錢,如齊國有賹化國錢,燕國有明圓錢,兩週、三晉地區有垣、共、藺、離石等圓錢。秦國的圓錢不記地名,以“朱”“兩”記重。
幣制混亂:戰國時期各國各自為政,紛紛鑄造自己的貨幣,導致貨幣形制、重量、單位等各不相同,形成了多種幣制和多種幣型共存並用的局面。例如,僅布幣就有多種形制,刀幣在不同國家也有差異,圓錢的鑄造情況也因國而異。
貨幣流通範圍有限:各國的貨幣通常在本國及周邊一定範圍內流通,超出這個範圍可能不被接受或需要進行兌換。但隨著經濟交流的增加,一些貨幣的流通界限也在逐漸擴大。
金屬鑄幣技術不斷發展:這一時期,金屬鑄造技術相對成熟,推動了大量金屬貨幣的鑄造和流通。各國在鑄幣技術、工藝等方面不斷探索和改進,使得貨幣的
六、七律《贊深度解析戰國時期各國貨幣的鑄造材質差異》:
《贊戰國貨幣材質析》
戰國貨幣形各異,材質差別蘊奧秘。
布幣青銅源三晉兩週廣泛遺。
刀幣亦以青銅鑄,齊燕趙地特色披。
含鉛現象有時現,工藝緣由耐尋思。
圜錢秦國主流通,青銅材質顯規整。
圓孔方孔形制變,後世影響深且巨。
蟻鼻錢為楚地用,青銅鑄就貝形奇。
黃金爰幣楚盛產,獨特貨幣展風姿。
各國材質因境異,資源工藝鑄傳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