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深度解析戰國時期的七國貨幣狀況(第2/4 頁)
穆公本欲東進,佔據中原完成霸業,但分別在前627年崤之戰和前625年彭衙之戰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
秦孝公:嬴渠梁,用商鞅變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他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
秦惠文王:重用外相張儀,先用公孫衍全殲魏國河西駐軍,一雪前恥,後用張儀東出連橫之策剷除異己,立相分權,擴疆拓土,壯大實力。秦惠文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他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不僅重用嬴華、異母弟公子疾、司馬錯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諸如公孫衍、張儀、魏章等魏人都能為他重用。
秦昭襄王:嬴稷,前期有宣太后垂簾聽政,重用外戚魏冉,戰神白起。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後期任用魏人范雎,採用范雎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以下是一首七律《贊〈深度解析戰國時期的七國貨幣狀況〉》:
《贊七國貨幣》
七雄貨幣展紛紜,戰國風情史蘊深。
秦半方穿開後世,魏橋布幣載安魂。
韓空首布銘三川,趙刀幣銘甘丹存。
楚貝爰金呈特色,齊燕刀化各留痕。
多元形制映經濟,文化交融歲月溫。
貨幣興衰藏故事,千秋史冊載乾坤。
以下是對詩句的具體解釋:
“七雄貨幣展紛紜,戰國風情史蘊深”:開篇指出戰國七雄的貨幣狀況豐富多彩,且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意義,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獨特風貌。
“秦半方穿開後世,魏橋布幣載安魂”:描述秦國的半兩錢圓形方孔的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而魏國的橋足布幣,如“安邑半新”,承載著魏國當時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資訊。
“韓空首布銘三川,趙刀幣銘甘丹存”:韓國的空首布上有“三川”等銘文,趙國的刀幣上刻有“甘丹”(即邯鄲),這些貨幣體現了兩國的地域特色和文化。
“楚貝爰金呈特色,齊燕刀化各留痕”:楚國的貝幣(蟻鼻錢)和爰金獨具特色,齊國和燕國的刀幣(分別稱為“刀化”)也在歷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反映了兩國的經濟活動和文化傳統。
“多元形制映經濟,文化交融歲月溫”:強調七國貨幣的多元形制反映了各國的經濟狀況,同時也體現了各國之間在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融合,歲月中有著溫暖的歷史記憶。
“貨幣興衰藏故事,千秋史冊載乾坤”:說明貨幣的興衰背後隱藏著許多故事,而這些都被記載在千秋史冊之中,展現了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這首七律透過對戰國時期七國貨幣狀況的讚美,表達了對古代經濟、文化和歷史的敬仰與思索,同時也讓人們對那個時代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有更深刻的認識。
議論文:
《深度解析戰國時期的七國貨幣狀況》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諸侯紛爭、群雄逐鹿的大變革時代。在這個風雲激盪的歷史階段,各國不僅在政治、軍事上展開激烈角逐,經濟領域也呈現出獨特而多樣的發展態勢,其中貨幣狀況更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
秦國,作為日後統一六國的強國,其貨幣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秦國半兩錢始鑄於戰國初期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 336 年)。秦孝公時商鞅主持變法,使秦國大治,為貨幣的鑄行奠定了基礎。秦國半兩錢的出現,方便了與各國的商業流通,也成為貫穿秦國曆史最為重要的貨幣。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進一步統一貨幣,將這種方孔圓錢作為此後兩千多年中國曆代王朝通用的形制,影響極為深遠。
魏國的貨幣以“安邑半新”橋足布為代表。這種布幣平首,圓肩,圓襠,面文為“安邑半新”。“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是戰國早期魏國都城。有學者指出,目前發現的 19 種橋形布幣文字中的地名基本屬於魏國。魏國早期都城在安邑,統治重心在山西西南部,後來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 340 年)遷都大梁,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