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未成年謹慎觀看!只有經歷苦難才能(第2/4 頁)
所描繪的負面內容,會把自己家孩子教壞。
可誰料,孩子們在看過《三毛》之後。
哭,的確是哭的很傷心。
眼淚,那更是一點兒也沒少流。
可孩子們對於生活的態度,卻是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轉變。
原本挑食的孩子,在面對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之際,也會非常自覺的把桌上的食物給吃個乾淨:
“三毛那麼可憐,只有在生日的時候才能吃上饅頭,我現在不僅隨時隨地能吃上饅頭,還能吃大米飯,還有那麼多可口的飯菜”
“我已經比三毛好太多了,又有什麼抱怨的資格呢?”
看著一改往常挑食的毛病,連掉落在桌上飯粒都要撿起來吃掉的子涵。
子涵媽媽,非常之欣慰:
“這孩子啊,終於長大了.”
原本花錢大手大腳,不給買新款玩具、高達、小汽車模型就又哭又鬧的宇航。
也罕見懂得了‘節省’二字究竟為何物:
“爸爸,今年就不要給我買新衣服了,我去年的衣服洗一洗還能接著穿。”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三毛七歲都還在穿四歲那年在路邊撿來的衣服,吃不飽,穿不暖,衣不蔽體,我已經有那麼多衣服了,就不要再繼續給我買新衣服了,做人,要懂得節省”
眼瞅著孩子這麼小就懂得了父母賺錢的不易。
親眼見證孩子的轉變。
宇航爸爸,同樣也十分欣慰:
“不容易啊兒子,你終於也懂老子賺錢的艱辛了”
人只有認識苦難,體驗苦難,才能知曉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這句話是一點兒沒說錯。
子涵和宇航的變化,不是個例,而是普遍。
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在認認真真地研讀過《三毛流浪記》之後,懂得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懂得了體恤父母。
也正基於此,那些原本聲勢浩大,想要聲討《三毛流浪記》,聲討作者江海的孩子父母聲音開始變得越來越小。
也就是在這時,《大公報》作為國內的一檔主流報刊,率先站出來為江海發聲,為《三毛流浪記》發聲:【《三毛流浪記》所講述的從來就不是什麼人性醜惡的黑暗面悲慘故事,這部作品想要表達的,是舊社會對於底層人民的壓迫,底層人民生活之艱辛,在舊社會官僚主義的極度剝削之下,人民群眾生活之不易.】
在《大公報》就《三毛流浪記》在學生群體間所引發的現象,發表了一篇長達萬字的點評之後。
立刻,就在各大文學網站,媒體報社,掀起了一陣熱議。
在傳統文化領域,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宛若《三毛》這般,一經發表就引人如此之關注,並且還具有如此之經典教育意義的優秀書籍?
老師教不會的道理,讓《三毛》來教。
課堂上教不了的人生哲理,就讓孩子去看《三毛》,讓他自己去悟。
人教人,是教不會的。
事兒教人,一教就會。
在各大幼兒園,乃至是小學院校,發起【學習三毛】的倡議之後。
沒過多久,央視就親自下場,以官媒身份向大眾發起了一次【光碟行動】,並直接向大眾發起了動員口號:“向三毛同志學習!”“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生活在這個和平時代,是我們的幸運.”
也正是基於《三毛流浪記》在學生群體帶來的正面影響,教育部直接把《三毛流浪記》節選進了【中小學生必讀書目】,並且直接給《三毛流浪記》寫下了點評語:“你幸福的每一天,是三毛最渴望擁有的。當你從幸福中一路走來,不應該忘記三毛的苦難和期盼。”
有時候,攻守易型往往就在轉瞬之間。
兩個月前,《三毛流浪記》還在被過激家長瘋狂批判,指責江海所講述的故事過於現實,不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兩個月後,《三毛流浪記》直接就被央媒站隊,甚至於還直接被列入了中小學生必讀書目?
江海,自己都還是一個學生。
而這位學生所編著的作品,它竟然直接就被載入了教科書,讓其他學生學習?對於外界來說,這樣的經歷的確是非常之傳奇!
“江海?是我知道的那個江海嗎?他記得前段時間不是還被人爆料抄襲嗎?這怎麼”
“抄襲?你說能監製《三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