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有養它們的地方。”蔡曉奕無奈地說,“又不是穿到古代,有雞欄豬圈什麼的,就算沒有也很好建,這裡是原始的社會啊,人住的地方都成問題,別說動物了。我原來有想過用木頭圍起一個的,但那時木頭並不好砍啊,單做外面那些柵欄就花了好多時間精力和人手了,所以我也不好提養殖的事情了。”
“唔,我先釘幾個木籠子,可以先試著養雞鴨這些小的動物,如果磚和石灰燒成功了的話,我們在考慮養大一點的像豬、羊之類的。”
“那籠子的事就交給你了,我去和泥了。”
“那好,你去和泥,我做需要的工具。做大件陶器的時候要用到底盤、木錘,做小件陶器要用到陶輪。”伍斯凌說。“和好了之後,你用藤筐裝些泥回來,我們先試一下,如果能成型,我們再讓大家學。”
“好,那我先去了。”
約莫一個小時後,伍斯凌的工具剛做好不久,蔡曉亦就帶著一個青年回來了,蔡曉亦和青年人各揹著一筐和好的陶泥。
蔡曉亦選擇了大件陶器製作的試驗,他選擇了較為方便的、不需要用到內模的泥條盤築法。蔡曉亦把和好的陶泥倒在肥皂紙箱拆開拼成的紙墊上,然後把陶泥搓成合適大小的圓條。搓好之後蔡曉亦就把圓條擱在底盤上,一圈一圈地盤築,盤到合適高度的時候就用特製的兩把木錘同時在缸的外壁和內壁一起拍。蔡曉亦一邊繞一邊拍,做得十分投入,連汗水滴到了眼睛裡都懶得去擦。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小時之後他的第一個作品誕生了,雖然這個被蔡曉亦說是水缸的東西歪歪扭扭的,而且口還不是圓形的,但對於初次嘗試的人來說,應該算不錯的了。再說了,現在是實用大於美觀,再怎麼歪也是個容器,能裝東西就成了。
伍斯凌試驗的是中小陶器的製作,制中小陶器用陶輪比較好做。
【製陶的時候在固定在陶輪軸上的木製圓盤上放一塊平頂圓臺形的幹陶坯當模具用,在陶坯上撒上點木灰,就形成了坯料。轉動陶輪用的是一根木棍,轉動的時候要站起來,俯下身,用木棒使勁地撥動輪子。隨著陶輪的轉動,用蘸了水的手在坯料上操作,慢慢地形成所需的形狀。】這是大全上的描述,看起來不難,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很不容易的。好在伍斯凌高中時候去南部的一個小城旅遊的時候,曾經參觀過被譽為四大名陶的欽州坭興陶的工坊,並在工坊做了一個小東西,懂得一點點陶輪的使用。不過那時用的是電動的陶輪,現在要用手動的。單單是熟悉這個手動陶輪,伍斯凌就用了將近二十分鐘。熟悉陶輪用了二十分鐘,摸索製陶的手法又用了二十來分鐘,蔡曉亦的水缸都快弄好了,伍斯凌才開始做第一個試驗品。
“兄弟,你這個,呃,比我的水缸看起來還要有個性。”蔡曉亦拍拍手,把手上的泥拍掉,“你這是想做什麼啊?”
“我是想做個陶湯煲的。”伍斯凌看著面前的這個,極其有個性的,暫且可以稱為容器的東西,很無語。
“我還以為你在做抽象派的擺設。”蔡曉亦說。
此物底呈不規則橢圓形,且微凸,下小中間大上小,容器口和陰曆十八時候的原諒形狀有點像。
“我是把你這句話當讚美好呢,還是什麼好?”
“你需要銷燬它麼?”蔡曉亦笑著問。
“在這裡的第一個陶作,當然是要留下了。”伍斯凌把他的作品取下來,放到一邊,然後問站在旁邊看得眼都不眨一下的青年,“要不要來一下?”
“我,可以麼?”卡迪爾看看伍斯凌,又看看蔡曉亦。
“怎麼不可以,坐下吧。”蔡曉亦指著陶輪,“先試試,不懂問我們。”
“嗯,我會努力的。”卡迪爾興奮地坐在陶輪前,然後按照他剛才看到的,小心地操作起來。
“他做得不錯哎,動作已經滿熟練的了。”伍斯凌看了一下手錶,十分鐘都沒到。
卡迪爾,拿起一塊陶泥,放了上去,然後站起來拿起木棒,撥動輪子……在完全沒有人指導下,五分鐘之後,一個巴掌高的水杯出現在了陶輪上。
雖然杯子的壁還有些不夠平滑,杯口也不夠圓,但初次接觸製陶,只看過一個不專業的人操作就能做出這麼一個東西來,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真的很不錯呢。”伍斯凌看看杯子,又看看他的抽象派容器,說。
“兄弟,你也不用傷心,人總不可能什麼都能做得很好的。”
“你哪隻眼睛看到我傷心了?切~”伍斯凌瞥了蔡曉亦一眼,笑著對卡迪爾伸出了大拇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