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
胤禎在房間裡來回的踱步,盡顯了他此刻猶豫和彷徨的心情。
好半晌,他才終於停下了腳步,眼睛隨即一眯,心中也有了計較。
☆、第六十六章
天牢裡的守衛傳來了姬昌的死訊;這個有著偌大野心的男人,終究還是死在了他一心想取代的商王的地牢裡。
雍正得到了這個訊息之後;眉頭一皺;立時下令不得有人把此訊息傳揚了出去,必須死死的瞞住。至於姬昌的死因也必須儘快的查明;甚至於;那死的到底是不是姬昌本人也要小心驗明。
姬昌是死是活,本該在雍正的掌握之中;而且向來熟悉各種陰謀算計的雍正;也不會覺得姬昌的死亡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元始天尊才無故出現在了朝歌,雍正更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生怕其實姬昌沒死;而是被元始天尊來了個李代桃僵。
可是這種猜想,一旦只要認真的思索一下,似乎又能覺得並不成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聖人的眼中,凡人與螻蟻並無不同,可是這姬昌既然是螻蟻,又何須讓已經是聖人的元始天尊親自來動手呢?
須知道,元始天尊的座下有那麼多的徒子徒孫,無論哪一個出面都比他親自動手來得好聽些,更何況,若是為了天道,元始天尊更不該直接出面才對。
順應天道是正理,可是元始天尊想在天道之下撿漏下來的氣運,那麼也只該悄悄的順勢而為,而不是冒冒然的闖出來,與人類大動干戈。
因為如今這天下是人類的天下,天道對於人的約束更少些,而對於聖人,卻是用無數的規矩使得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更別說插手人間的事務了。
所以,即使是元始天尊,也不敢在人間帝皇的手上使用道術救出姬昌,即使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他死,但既然雍正沒有對姬昌對手,那麼元始天尊就不會過於的迫不及待。
問題是,元始天尊出現的時機太過湊巧了,而姬昌死得同樣太過突然,也使得雍正之前的種種謀劃都不由得被打亂了。
這一連串的效應,讓雍正接下來再借著姬昌之口,再次除掉一部分諸侯的打算都得再想辦法另行處置了。
而不管這姬昌是真死還是假死,一旦訊息傳揚了出去,難免會引起軒然大波,而且對於那些有異心的諸侯,就越發難以處理,所以,若是能在現在,趁著姬昌的死訊被壓下來時,趕緊再一次的藉著姬昌的名頭挑起對一部分諸侯的戰爭的話,倒還來得及。
可是,即使聞仲黃飛虎他們再如何的驍勇善戰,也斷沒有不休養生息,反而連連征戰的道理。即使每一次的戰事的時間拖得都不長,到底也會被有人之人冠上一個暴虐的名聲,實在是有些不好聽。
尤其對於雍正這個分外在乎紂王之名聲的帝皇來說,真是分毫的壞話都不願意聽見,只恨不得到處都是對他自己歌功頌德的聲音。
此因還只是其一,其二卻是雍正更擔心的一件事,那就是天牢死去的姬昌並非是他本人,而是偷樑換柱而來的一具無名死屍罷了。
所以,若是趁著自己打著姬昌的名義再次征討另外一些與姬昌密謀過的那些諸侯時,那姬昌卻跳了出來,給自己戴上一個昏君的大帽子,又告知世人那些被征討的諸侯都是被冤枉的,而他自己也並沒有招供出什麼來。
到那時,這頂大帽子就會嚴絲合縫的戴在雍正的頭上,取也取不下來不說,反而還會助長了姬昌的聲望。
可現在若不動手,日後怕再不會有這麼好的機會了……
這真是,讓人左右為難!
偏偏此時,雍正身邊連個能商量的人都沒有,因為唯一能得到他信任,能在此刻詢問其意見的胤祥並不在身邊,實在足夠讓雍正跳腳的了。
為此,於前世時就曾經被康熙冠以喜怒無常之名的雍正,終於還是忍不住真的發火了。
他一抬手,將御案上的玉盞狠狠的摔到了地上,聽著那四分五裂的脆響,雍正惱火地咬牙切齒:“愛新覺羅胤祥!若是你今天再不出現,就不用再出現了!”
即使再如何的怒火中燒,雍正的腦中還是存有一絲清明,沒有說‘此刻’出現,而是說‘今天’出現,因為那絲清明讓雍正給胤祥留下了餘地。
也許是發脾氣真的有所效果吧,下一刻,一個熟悉的清朗的嗓音傳來:“四哥,你也太狠心了吧?若是弟弟我今天真的不出現,你真的忍心一輩子不見我?”
雍正先是一喜,隨後又想起了胤祥這幾日的‘惡意遺棄’,立刻又冷著一張臉,只用淡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