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3/4 頁)
其是炒青的時候,一般綠茶的炒青先用手直接下鍋翻炒;等到燙手之後才換成茶扒;翻炒直至茶葉均勻散水,才出鍋進行揉捻。紅茶的炒青也叫紅鍋;跟綠茶不同,採用“摸一抖”的炒制手法;全程都要親手來做,不用茶扒。
連青紫筍跟一般的紅茶也略微有些區別,要先進行發酵然後再鍋炒,之後還要復揉、烘培、篩分挑揀最後才是復焙勻堆。
這樣精製的紅茶;篩、抖、扇、揀、烘缺一不可;最後才能出上品。
他們從衢沐縣買的茶園;一共四畝衢紅茶樹,產出的鮮葉不過百十來斤,炒後出成茶,大抵只剩三四十斤的樣子,程維哲一個人辛苦一些,連續忙了三四天天才全部鍋炒完畢。之後的工序,就不用他一個人忙碌了,有韓世謙跟小廝在,速度到底快樂起來。
整個鍋炒過程裡,韓世謙都沒出手幫忙,想要做茶葉生意,就要自己親自熟悉每一道工序,鍋炒關於成茶的口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要是程維哲連這個也學不好,那也不用談什麼做茶商了。
無論以後他們是自己找炒茶師傅,還是直接教徒弟來做,那都是後話,如今還是要自己把口碑創出來,才能有後話不是?
在茶坊的事情上,楊中元幫不上大忙,卻在別的事情上動了心思。
雖說沐澤湖沿岸盛產衢紅,但連青紫筍畢竟是用頂葉做的好茶,光憑用葉,也算上等。價格自然要比產量低卻對葉不太講究的沙羅清茶要高一些,大抵一兩在一兩銀到一兩二銀之間。福滿樓一直都有賣茶,開到如今將近四月,除了剛開始用的沙羅清茶是用頂葉而做,價格比較貴,後來免費送的都只是普通的中葉,這個價格說不上太貴,卻也不便宜,因此頗得食客口碑。
剛開始的時候,福滿樓茶葉種類並不是太多,也沒有自己的茶園,只偶爾買了好茶回來韓世謙教給程維哲自己炒了,只算作每月的新茶在福滿樓裡給食客售賣,因為數量太少,基本上每次兩三天便能賣完,不掙錢,也不賠錢。
程維哲一手炒青盡得韓世謙真傳,挑茶也很講究,不是好茶從來不要,所以他們家的茶葉漸漸開啟了口碑。
就是數量太少,一直沒有大批次售賣過。
開始的時候他們也想過從別家買成茶來賣,可是後來轉念一想,將來他們總要做自己的口碑出來,用別人家的就不那麼好了,還不如一點一滴,讓大家有個好印象來得實在。
程維哲努力做出了好茶,那楊中元便努力賣掉它。
茶葉輕,如果不喝濃茶,一兩能泡十來次水。如果是用煮的,那更好一些,碾碎煮湯,用得比沖泡還少。最便宜的大葉子茶,一兩銀子也不過六十幾個銅子,普通人家也喝得起。
貴的自然就是珍香馥烈的名茶,普通百姓雖然喝不起,卻都能叫出名來。
就像那御供千重雪、龍鳳團圓和小榮華,就算富貴人家也都沒得見過,大梁百姓也都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這就是茶在大梁的魅力。
他們福滿樓這第一步,要走得穩,走得巧。
楊中元特地找隔壁褚氏布莊定了一批比較便宜的藍印麻布,找了繡工幾天趕製了一批帶有福滿樓印記的福兜出來。
福兜很好做,巴掌大的方布四角往上一抓,用粗麻線四維一穿,勒緊打結便不會散。一兩茶葉大抵就是掌心那麼些一捧,楊中元先讓人撐了布重,然後便把成茶滿滿放入福兜中。
先不說他們這茶全部都是炒好揉捻後又挑了一次的,就說那包茶葉的福兜也挺好看,一兩賣一兩銀子,可不比許多大茶商賣的貴,甚至還算便宜的。
楊中元想過,來他家吃飯的食客們大多家底還算殷實,九月秋收忙完了,各家都有餘錢,買一兩上等好茶回去也不算奢侈,應當能好賣一些。
程維哲炒完茶,還未等休息,便又過來幫他們包茶,因為要趕著上架售賣,所以包括楊中元在內,一家子人都上手了。小廝們把茶葉用秤都稱好包上整整齊齊的油紙,再給他們裹近福兜裡繫好繩子。福兜上福滿樓三個大字十分醒目,第一個成品做出來,倒是真的好看。
炒出的三十*斤成茶只有一半做了一兩的福兜,剩下的有*斤要直接在福滿樓售賣散茶,就是客人開席吃飯,直接讓小二在旁邊沖泡呈上。
為了吸引更多食客上門來品嚐美食,所以這部分的散茶賣得比福兜要便宜一些,一壺茶的分量比百姓自己沖泡要足,並且小山的煮茶手法相當漂亮,這樣喝一次,不過一錢,配上福滿樓的美食,倒也十分相宜。
剩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