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4/4 頁)
別的地方,換成了徐安當上大宮人,楊中元的日子便好過起來。
徐安是個性格溫和的人,對待手底下的小宮人從來不隨意欺辱打罵,因為跟楊中元都是丹洛人,所以對他更是照顧,一直到他離開永安宮,楊中元同他也都很交好。
所以當楊中元看到徐小天手裡拿個小小的金葫蘆時,便多少猜到是他同徐安有關係。
永安宮裡所有主子們打賞的東西,基本在離宮時都要換成等價金銀,不得擅自帶出宮。徐安當年是同發小一起進的宮,可惜發小身體不好,沒有熬到束髮就早早夭折,那個金葫蘆,是當時文帝賞給御膳房的,發小那日做得好,得了一個。後來他病逝前,就把這個給了徐安,叫他好好活下去。
八年前徐安出宮,特地求了當時的御膳房總管,總管人也和善,便特地請示了宮人所的魏總管,同意他把這一件金葫蘆帶出來。
這件東西是文帝舊制,到了天啟朝便再也沒有做過這個樣式,況且那時候徐安就把這金葫蘆用紅繩掛在心口上,所以楊中元才會一眼便認出來。
說來,他會試著問那一句話,也真是巧合。
想到這裡,楊中元心緒十分複雜:“恩,你走後,我在御膳房過得不錯,還學了御廚的手藝,如今也能養活我爹。徐哥,你出宮後就一直一個人嗎?”
徐安神色黯然,他伸手摸了摸放在床邊的那個小小的金葫蘆,道:“有小天陪我,我就知足了。如果不是實在撐不下去,我也不能叫他把這金葫蘆拿去當了,索性碰到你,幫了小天的忙。”
楊中元明白他的意思,想到自己同程維哲兩個都還好好活著,心裡便由衷感謝上蒼。
這世間不如意事十有□□,有人嘆生不逢時,有人哀摯愛早亡,有人痛子欲養而親不待,有人傷求不得恨難抒。
想到這裡,楊中元不由有些欲言又止。
徐安看他糾結踟躕,便說:“中元,想說什麼?”
楊中元看他眉宇間滿滿都是鬱結,臉色蠟黃,身形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