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第1/4 頁)
父母不在家,在京城的整個燕王府都是朱高熾做主。每天好吃好喝,沒有朱棣每天逼著他學騎馬然後摔得鼻青眼腫,也不用不忍心看葉詠樂一個人為封地上的事物操勞然後和他一起忙得頭昏眼花,除了因為國喪沒有什麼娛樂節目外,可以說是事事順心如意。朱高熾每天在燕王府喝著茶,翻著書,看著兩個弟弟因為找不到可以用來消磨時間的事而煩躁不安,小日子過得無比舒心自在。直到應天城在國喪之後重新熱鬧起來,朱高煦和朱高燧吵著要出去看戲,朱高熾才意識到自己在京城待得太久了,打算進宮去向朱允炆辭行。
爹爹總說朱允炆像大伯宅心仁厚,但是朱高熾親眼見識過真正的朱允炆其實是何等城府,對這個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皇帝堂兄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好不容易見到了朱允炆,行過了三跪九叩的大禮,朱高熾提出要回藩地,朱允炆卻是不允:“堂弟,我們難得見面,你就這麼急著回去,是嫌為兄招待不周嗎?”
“不敢。”原本朱高熾還帶著幾分僥倖心理,希望遺詔中“諸王臨國中,無得至京”真的只是怕皇帝侄子見到王爺叔叔會為誰向誰行禮而尷尬,現在聽到朱允炆拒絕,朱高熾的僥倖破滅了,心一路往下沉,臉上的笑容還得原封不動,“皇上日理萬機,高熾怕繼續留在京城,會給皇上添麻煩。”
“那麼是嫌朕沒有盡地主之誼、好好陪你遊玩一番嘍?”朱允炆擺了擺手,示意朱高熾不要CHA話,“堂弟,朕可是真的羨慕你啊。我們幾個年紀相仿的堂兄弟中,朕和秦王、晉王都是父親早亡,一個封地甚至一個國家的擔子全都壓在我們身上,只有你父母健在,天塌下來也有他們替你頂著,什麼事都不用操心。”
因為現在的朱樉的兒子朱尚炳和朱棡的兒子朱濟熺都是要獨擋一面的王爺了,只有朱高熾是無關緊要的世子,所以只留他一行在應天“陪皇帝堂兄”,什麼時候能回去,全看朱允炆的心情,這藉口真好。其他人都不扣,只扣著朱棣的三個兒子做質子,看來朱允炆對朱棣的戒心實在不是一般的深。既然話已經說到這份上,朱高熾覺得有必要敲敲山震震虎了。
“皇上如此盛情,高熾要是再推辭,未免就有些不識抬舉。”朱高熾看似自言自語,“幸好燕王府上還有不少藏書,應天的書店也不少,還夠看一陣子……”
原來這小肉包是個書蟲,有書萬事足,朱允炆大大地鬆了一口氣:“朕也是愛書之人,我們不妨教學相長一下。堂弟最近在讀什麼書?”
“《大誥》。”
他還當朱高熾在研究什麼深奧的大學問呢,居然是《大誥》。朱允炆忍不住發出“嗤”的一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國初期,為了普及法律知識,朱元璋除了修訂《大明律》以外,還別出心裁地編寫了一部《大誥》,採集一萬多個罪犯的案例,將其犯罪過程、處罰方式編寫成冊,並下令罪犯家中如果有《大誥》,除了死罪以外,一律罪減一等,如果沒有《大誥》,則罪加一等,以此在民間普及法律,防止普通百姓在無意中犯罪,也是為了避免貪官汙吏羅織罪名魚肉百姓。鑑於普通百姓文化程度偏低,絕大多數連字都不識,《大誥》用詞極其通俗易懂,故事也寫得十分有趣,閒暇之時不失為一本老少咸宜的刑偵故事讀物。不過朱允炆用如此一本正經的口氣說出自己在讀這麼一本連三歲小孩都在當故事聽的書,實在是令人忍俊不禁。原本聽說朱高熾在北平會幫著朱棣處理封地事務,劉瑾去北平巡查過後也對他頗為讚賞,朱允炆還以為他會是個扮豬吃老虎不好對付的角色,想不到原來是個書呆子,還是個學問不怎麼樣的書呆子,這下朱允炆可以徹底放心了。
“看來……堂弟確實是很缺書啊。”朱允炆強忍著笑,“這樣吧。朕平時確實沒什麼多餘的閒暇時間可以招待你們,不過宮中藏書不少,堂弟如果喜歡,可以隨時借閱。《大誥》之類的還是……”想到朱高熾皺著一張包子臉,一臉做大學問的表情讀《大誥》的模樣,朱允炆又想笑了。
“皇上為何發笑?”朱高熾似乎還不明白,“《大誥》挺有趣,還能學到很多知識。”
聽到朱高熾的話,朱允炆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笑憋回去:“堂弟學到什麼知識了?朕也學習學習。”
“比如其中有一個案例,就是某縣衙門捕頭程某之妻喬氏謀殺親夫。程某嗜酒如命,酒後常毒打妻子,喬氏忍無可忍,可是一個婦道人家又無力對抗程某施暴。後來喬氏勾搭上姦夫王某,經王某唆使,將程某灌得爛醉如泥,然後用枕頭將其悶死。”
朱允炆聽到“用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