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4/4 頁)
有些洩氣:“朕也知道不可能一蹴而就,先學會騎馬再說,不求來去如風,至少可以提高行軍速度,到了戰場,下馬而戰。只是武藝拿不出手,都是些鬼蜮伎倆,花拳繡腿……”
東方朔輕輕一笑,成竹在胸:“陛下為難的是兵器,只要選對武器,招式佈陣都可迎刃而解。”
“你有辦法?”
東方朔看出劉徹是以匈奴人為假想敵,便在中長型武器當中挑選。
“弓箭為長遠計。”短時間內就別想了。
“我朝長兵,約可分為戈、戟、矛、鈹、鎩等,戈戟為三刃枝,似雄雞長鳴之狀,現多為卜字形鐵戟,然則不利於馬上衝刺,更適合步兵使用。至於鈹,即刀耳,長刃,較為笨重。鎩,鈹有鐔也,鈹矛頭的下部裝有類似劍的鐔,威武有餘,實用不足。”
東方朔一一點過各種兵器,如數家珍,除了長兵,還提到了中型兵器鉞、長斧、長椎等,都被他否決了。與劉徹商討許久,最後定在矛上。
矛是漢代重要的長兵器種類,上端鐵製,刃開雙鋒;下端為鐏,呈尖狀形,不用時可以插立於地上。漢代矛長短不一,名稱也不同,長的叫錟,短的叫鐵矜。據《釋名·釋兵》記載:“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比較適合騎兵使用。
東方朔選擇矛的主要原因是它比其它長兵輕便,攻擊方法也簡單,只要刺便可以了。
刀有刀譜,劍有劍譜,卻沒聽過矛譜的。矛作衝刺用,一擊斃命,講的是快準狠,哪裡有時間耍把式?
劉徹從東方朔處取了經,回去便下令從府庫中取來長矛,自行摸索,又請來李敢將軍指點,結合前世東拼西湊出來的要領,很快便整理出一套魔鬼訓練計劃。
每天三千下。早上一千,下午一千,晚上一千。每次連續突刺絕對不能少於五十次。
郭兔子失聲叫道:“什麼?三千下?”
劉徹面無表情:“誰都不能偷懶。”他自己親身試過才敢這麼提,像他朝上內宮兩頭跑都扛得住,郭兔子每天喝喝小酒談談戀愛的閒人還敢抱怨?
眾人只得默默拿起兵器。
“預備! ”劉徹拉長音調,“刺!”
五百人齊刷刷將矛刺出。
“刺左”、“刺右”,劉徹分別調整方向,枯燥地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