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民族大義。每日于田間耕作為生活奔波的他們是勤勞的,也是短視的,他們只會看到一頓國宴花了多少民脂民膏,而不會體諒這種奢華為整個邦國掙了多少體面。國家強盛,老百姓固然高興,可若是這種強盛是以犧牲平民的利益為代價的,導致國富民窮,他們就不幹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既然無論興亡都是他們受苦,那就拉著朝廷一起滅亡好了!
治理國家,必須以天下為重,個人恩怨和恥辱必須讓位於國家安全。和親政策的確節約了國家成本,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早日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劉徹指出:這是很容易犯的右傾保守主義錯誤。
“韜光養晦七十餘年,如今人才輩出,軍心可用,捍衛我大漢天威的時機已到。邊地百姓流離失所,隨時可能慘遭屠戮,惶惶不可終日。對匈之戰,勢在必行! ”
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然,也得戰爭並非兒戲,也得小心提防左傾激進主義。如果大漢跟匈奴撕破臉皮,就必須一打到底。而且,因為這是飽受壓迫之後充滿質疑的破冰戰役,第一戰,必須贏!
看著一眾兒郎躊躇滿志的模樣,李廣滿意地點頭,看劉徹是越看越順眼。先帝沒有做不敢做的事,陛下全做了。發配梁王在先,征討匈奴在後。比起據城死守被動防禦,老將軍早就想追著匈奴跑上一回,呵呵,咱李家的春天終於到了……
“大漠廣袤,我軍長驅直入,後勤供應必須得到保障。儘量避免長線作戰,速戰速決,避免被敵軍拖垮。”劉徹無需多親自上戰場,他是領導人,只要制定出宏觀規劃和戰略目標便可。大漢不佔天時地利,劉徹就怕自己的大軍被帶到沙漠這座天然墳墓中去,反覆強調:“切記窮寇莫追,必須大勝而歸,以最小代價重創敵人為優先,若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得不償失,平白犧牲大漢男兒性命,這又何必”
韓嫣進言道:“何不誘敵深入,圍而殲之?”
劉徹問:“有何良策?”
韓嫣早知劉徹欲對匈奴動刀,平時便研習匈奴歷史風俗,腹中早已打好草稿。“當年冒頓單于隱肥牛壯馬,示漢朝以老人弱子,一次次騙過漢使,最後將高祖誘入圈套。”
李廣喜道:“以匈奴之道,還至匈奴之身?妙計,妙計! ”他以全新的目光打量陛下從小寵幸就差沒隨身攜帶的絕色伴讀,認為韓嫣是有真才實學,開始質疑起那些荒淫流言。
漢朝的誘狼過程大致來說分成兩個步驟。
第一步,使人裝作大間諜,逃往匈奴,忽悠匈奴大單于:咱們做一筆大交易,我遣入馬邑,幹掉縣令和縣丞,舉全城人投降。您是鱷魚,我就是鱷魚鳥;您是犀牛,我就是犀牛鳥……總之,我只吃您牙縫裡的食物殘渣和身上多餘的害蟲,馬邑的財富算我一份就成。說動軍臣單于之後,隨便砍上兩個犯人的頭,懸掛城上,通知匈奴使節搶劫趁早。
第二步,就是謹慎佈局,匈奴二十萬大軍,不可能傾巢出動,預估頂多十萬試探,那麼埋伏的兵力多少,又與何處設伏,以及如何應對匈奴中計後的憤怒反撲……這些都要細細推敲。
劉徹堅信細節決定成敗,從奸細的人選到迷惑敵軍再到設伏圍殲會發生的種種可能都考慮進去。眾人鬥志很高,過了哺食都沒發覺,直到衛子夫冒著生命危險打擾軍事會議,劉徹才發覺自己早已是飢腸轆轆。
後續地命人考察地形,反覆推敲了數日才妥當。
劉徹的熊貓國眼圈已經很明顯了。
“又是補湯?”劉徹嘀咕了一句。
喝了它晚上就別想睡覺了。
這幾天少有休息精神不濟,便燉了短時間刺激大腦血液迴圈激發生命活力的湯藥來喝,也全賴這些,劉徹才熬得下來。
想到還要和朝臣扯皮出征將軍人選,咬牙,一飲而盡。
“陛下國事繁忙,愛惜身體當是。”衛子夫見到了弟弟衛青,發現他長進了不少,雖然瘦了,眼睛卻越來越亮,與之前簡直判若兩人,心中既是自豪又是心疼。
聽衛青說陛下把他們扔進森林裡就不管了,連食物飲水都不給,只發十支弓箭一把匕首。他晚上只能躺在白天挖的洞裡睡覺,有時候夜裡還會有一隻穿山甲過來給他一個擁抱,這種情況十天裡出現了五次,還是相同的一隻,衛青難免和那隻穿山甲睡出感情,給它取了名字。到了生存訓練的後期,弓箭早用完了,野果也吃得胃疼了,瘋狂想念蛋白質的衛青也吃起了螞蟻蚱蜢蝴蝶,要是救兵再不來,他就真的要變成一隻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