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3/4 頁)
國之力對抗中原諸侯,靠得緊緊是強兵?”
吳豹微微沉吟,他是吳國人,吳國與楚國征戰多年,更是曾經滅楚三年,吳豹是吳國人,此時吳國雖亡,但吳豹幼時還是在吳國生活一段時日,回想家中老人說過的話,道:“楚國地大。”
夏瑜一邊很是悠閒的飲酒一邊道:“僅僅是地大嗎?糧食不多?吳國後期,地也不謂不大?為何與楚國一打持久戰,便耗不起?”
吳豹皺眉思索,良久無言。
夏瑜道:“楚國所種作物與他國不同,乃是水稻,產量極高,相同的地種水稻收穫的糧食能養活更多人,人多就意味著國力更強,兵力更強。所謂萬人敵,所謂沙場征戰,說到底打得便是兵馬錢糧,拼的是國力消耗,為將不可不知國力強弱。”
吳豹聽得此言,默默思索,半響,跪下來向夏瑜一拜,道:“豹,受教。”
夏瑜笑著看著吳豹,道:“你別跪了,從今天開始,你要給我做一回老師了。”
吳豹一頭霧水。
夏瑜低頭看著自己的手掌,道:“為將之人,親臨沙場,武力也不能太弱了,這方面我當認你為師。”
吳豹眨了眨眼,看著夏瑜,半響才反應過來夏瑜話裡的意思,然後耳尖可以的泛紅了。
作者有話要說:更完了,用多點字數來彌補了啊。
感謝卻向琉璃地上行親的地雷。
☆、第124章
三個月後;服人依靠改良後的銅製連發弩,大破山戎人,俘虜上萬。
戰報傳回薊都;燕君及燕君內俌大喜;大肆封賞太子服人;賜金玉禮器奴僕美人無數;同時眼看春祭將至,也召服人回薊都;作為一國儲君準備主持春祭及起耕之典。
太子服人回軍之時;公子啟也傳信來;說是夏瑜在武陽封地逗留數月;眼見春祭將至,也已經返回薊都太子府,差不多會是在太子回薊前回府。
一路上,太子服人接到許多書信,這裡面有許多是他封地的家臣吏屬“告狀”的信函。
夏瑜在武陽宰了不少人,也懲罰了一些人,這些人能夠在服人的封地內有個一官半職,或多或少其實都是有些“關係”的,哪裡會甘心自家人就這麼不明不白的被宰了被罰了,當然要意圖向服人“訴苦伸冤”。
對於這些信函,服人一律留中不發,沒給半點回應。
服人與夏瑜約定之時,已經同意將封地全權交予夏瑜打理,作為實踐夏瑜所言理政之道的實驗之地,自然不會對夏瑜這段時間的所作所為多說什麼,但另一方面,服人也在積極與自己的“心腹”通訊,暗中觀察夏瑜在武陽所實施的種種政令。
服人的這些心腹如公子啟這個陪他讀書的伴讀、如寺人橋這個從他回宮便服侍他的宮人,還有一些封地上過了服役年限的老軍卒部下,與這些人通訊,收集夏瑜政令的種種資訊,同時也查知各種反饋。
但同樣的不管得知什麼樣的資訊,得到什麼樣的反饋,服人也一樣不做任何回應。
就在服人回薊的前一天,寺人橋已經回報給服人,夏瑜比服人早一天回府了。
服人是在早晨天剛剛亮時進城的,安頓好這次回薊的軍隊,輕騎回城,到府之時,太子府中眾人許多還未起課,止住了開門後見他回府驚慌失措意欲進去通稟全服的下人,服人並未驚動太多人,靜靜的向自己的後府正室走去。
遠遠的還沒進院落,便聽到有呼和打鬥之聲,服人不禁心生好奇——這夏瑜居住之處,大清早的,怎麼會有人打鬥?
也正是因為這種好奇,服人同樣止住了在院外服侍見到他萬分吃驚意圖向內通報的下人,悄悄的走進了夏瑜居住的正室院舍。
只見正室正屋前的庭地之上,此時正有二人在比武較量,其中一人一身白衣短襟,衣著很是貼身,袖口腰身都有皮製衣帶扣緊,腳下小羊皮的長靴,連褲子都是很緊俏貼身的,襯出一雙修長的雙腿,卻不是他服人的內佐夏瑜還是誰。
此時只見夏瑜雙手持劍,右手是一柄尺餘長的輕薄長劍,左手是一把極為短小鋒銳的匕,正與一手持長劍的劍士你來我往的較量著。
服人長於軍旅,一向身先士卒,沙場搏殺之事自然是少不了的,在宮中時,服人便有專門的人教導劍術騎射弓弩,在邊關之時,又親身上陣於血腥戰場中廝殺,可謂“理論”與“實踐”結合,雖然比不上當世劍術大師,但也可稱之為搏殺高手了,自然眼光也是不差的。
服人見夏瑜與那劍士較量,顯然那劍士劍術超群,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