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4 頁)
,但他路過了一家電視機店,那店視窗有臺電視。
“我肯定,就是那個人。”他噓口氣,“他三天前才從喀布林逃出來。”
馬丁不懂烏爾都語,尤其是俾路支口音的,但他知道那人在談什麼。那阿訇可能強烈譴責過西方的一切和現代化,但像大多數人一樣,他發現手機真TMD方便——儘管這東西是基督教世界的芬蘭製造。阿訇讓三個朋友與這陌生人攀談,別讓他走。然後他回到自己簡陋的住處打了幾個電話。他回來時,滿懷敬佩。
早期就加入塔利班,全家全族都死在美國人之手,領導半個北方戰線面對美國佬的入侵,在恰拉江監獄搗開軍械庫,在美國的鬼門關裡熬過五年,掙脫華盛頓寶貝兒喀布林的魔爪——這個人不是難民,是英雄!
哈拉比阿訇也許是個巴基斯坦人,但他因伊斯蘭堡與美國人的合作而強烈厭惡這個政府。他完全支援基地組織。他由衷而念,能讓他發現實財的五百萬阿富汗尼對他沒有半點吸引力。
他回到廳堂,召陌生人過來。“我知道你是誰,”他低聲說。“你就是他們說的那個阿富汗人。和我在一起是安全的,但在瓜達爾不行。三軍情報局的密探無處不在,你的腦袋標了大價錢。你住哪裡?”
“我沒住處。我剛從北方過來,”馬丁說。
“我知道你從何而來,都上新聞了。你必須留在這裡,但不能太久。反正,你必須離開瓜達爾。”
“你須要證件,新身份,以及離開這裡的安全辦法。”
“也許……我認識一個人。”
他派自己經堂學校裡的一個小男孩去海港上。他找的船不在港裡。要二十四小時後才到。男孩在它往常的泊位處耐心的等起來。
****************
****************
費薩爾·本·塞利姆是卡達血統。他生而是個沼灣旁小棚屋裡窮漁夫。沼灣附近的一個村子後來成了忙碌繁華的首都多哈。不過那是發現石油以後的事了,之前特魯西爾諸國脫生出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成立,英國人離去,美國人到來,而許久以後,錢如怒潮般湧來。
少年時,他就懂得貧窮的涵義和自動順從——順從於那些高傲的、白面板的外國人。但從第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