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此書問世後,引發當時一陣自殺潮。菲利普斯檢視美國自1947968年的自殺資料發現,媒體以頭條報導自殺案件後兩個月內,自殺人數比平均值多了58人,更奇怪的是,就連車禍與墜機事件也隨之增多。社會科學家西奧迪尼(Robert Cialdini)這樣寫:“我認為菲利普斯的見解獨到過人。如果這些重大事故是有意模仿自殺事件的話,那麼自殺報導確實致使重大事故的增加。可能有人為了某種理由,不想讓人認為他們是自殺身亡;也許是為了保住聲譽,並希望家屬能領到保險理賠金,所以才暗地裡刻意讓自己駕駛的車子或飛機發生事故。”
我只覺得難以置信。我能理解有人仿效這些事件而自殺,但維特效應或社會暗示的力量真有那麼強嗎?某位名人的自殺居然能導致飛機駕駛員起而效之,進而引發墜機事件!達利在電話中說:“確實有人受某種暗示而決意結束生命。但說墜機事件是蓄意自殺,也太誇張了。”西奧迪尼則堅持這些資料詳實可靠。他目前仍活躍於社會心理學領域,其論述常被人引述。他曾寫過一本探討社會暗示作用的書。他在書中寫道:“不知有多少無辜生命在這種生死抉擇中喪命,實在令人驚心。這些資料對我影響重大。我開始留意報紙頭版是否有自殺案件的報導,這些事件剛披露那陣子,我會變得比較謹慎,特別留意身後的車輛,往來旅行能不搭飛機就不搭。如果非得在這段時間搭飛機,我會投保更高額的保險。報紙若以頭版刊登自殺事件,必會影響旅行安全。菲利普斯博士已證實,這並非危言聳聽,我們最好別掉以輕心。”
過去一個月,媒體接連報導多起自殺事件,自殺熱潮未見消退。不知西奧迪尼會有什麼反應?也許藏身自己建造的平房裡吧!我打電話給他,一位女士告訴我,他在德國,短期內不會回來。我問她:“他是怕坐飛機嗎?”她說:“現在時局這麼糟糕,後續還會有更多攻擊事件。他深知這是社會暗示作用的必然結果。”
注射冷漠預防針
時局如此,誰都快樂不起來!股市指數下跌,動物焦躁不安,世界各地,許許多多像西奧迪尼、達利、維特這樣的人都斷言,壞事將接踵而至,愚昧終致自食惡果。媒體充斥各種訊息,我們只能隨之起舞,事件一一掠過眼前,讓人只覺頭暈腦脹。
我們究竟可以希望什麼?你已讀過幾位心理學家的實驗,米爾格拉姆的實驗讓你對人性失望,斯金納的實驗讓你困惑,羅森漢的發現反映出人性的愚昧。本章的實驗讓你備感威脅,也許即使真的遭受電擊都沒這麼危險。你覺得染上了致命的疾病,我們彼此相互傳染,到最後所有人都束手無策,只會推卸責任,困惑不已。這種情況能夠避免嗎?
比曼(Arthur Beaman)是蒙大拿大學的社會科學家,1979年在《炫格與社會心理學學報》(Th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發表與人合撰的研究論文。這篇論文價值極高,可惜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這篇論文篇幅極短,但隨手拈來,看到的全是相關係數、雙尾檢驗等量化符號。也許就是因為這些因素,所以這篇論文一直默默無聞。科學實驗需要某些特質,才能超越學術抽象的藩籬,如,高明的表達技巧、適度的含糊其詞與聳動震撼、若干的轉折起伏。
比曼的寫作風格晦澀難懂,然而若能嘗試突破這層表象,便能瞭解他的研究結果:如果能教導人們,使其瞭解社會暗示作用、人眾無知、旁觀者效應等觀念,那麼就像為我們注射了疫苗,多少能抑制這些行為反應的出現。因為比曼發現,人一旦知道自己有多容易因為偏頗的解讀而錯失關鍵時刻,那麼就會設法不讓自己因此受害。
比曼找來一群大學生,讓這些學生觀看有關達利與拉丹設計的癲癇發作與煙霧實驗的影片,循序漸進地讓他們瞭解達利與拉丹提出的助人行為五階段。
覺察:你注意到有事情發生,而你可能幫得上忙。
理解:你認為有人需要幫助。
責任:你自覺應該幫忙。
判斷:你決定要怎麼做。
行動:你採取行動。
這些學生看過影片,知道了優良公民的極致表現必經的五階段。和未接觸相關課程的學生相比,前者主動助人的比例幾乎是後者的兩倍。上過相關課程的學生,或許是對冷漠產生了抗體,對生活中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急難,他們會主動伸出援手。既然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助人的比率,促成有效的危機處理,那為什麼這方面的知識卻不是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