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頁)
,青年時代崇仰孫中山,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李向山。曾任縣民立學校校長、桓仁地區教育界稽查員、勸學員兼縣土地委員、建道委員,為官清正,尤以辦學業績突出。他認為要想國富民強,必須消除貧困愚鈍,而這首推教育。辦學方針以建國強民為宗旨,所培養學生多具愛國思想。當時農村公辦學校很少,他自費在鏵尖子辦所“三樂學校”,意即國家樂意,鄉親樂意,黎民百姓樂意。許多農民只顧養家餬口,不想讓孩子讀書,他到處勸學,講道理不聽,掄起馬棒就打,人稱“李大馬棒”。
聞聽“九一八”事變,李向山寢食難安,仰天長嘆:這麼大個中國,讓小日本子欺負成這個樣子,恥辱,恥辱啊!
唐聚五在桓仁舉義,李向山在鏵尖子組織大刀會,參加唐部,被委任為團長。在坎川嶺阻擊戰中,大刀會曾重創敵人。日軍佔領桓仁後,李向山拉隊伍上山,因民間有“小鬼怕老家錢”之說,報號“老家錢”,在桓仁、興京一帶活動。這種隊伍,通常在老百姓眼裡就是鬍子。可因為李向山是首領,連鬍子都不認為“老家錢”是鬍子,日本人則稱之為“政治匪”。
1933年冬,李向山聽說磐石、海龍有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曾幾次派大兒子李再野前去聯絡。轉過年2月,韓浩率獨立師先遣隊到桓仁後,在海青夥洛西岔柴火垛溝找到李向山,李向山激動不已,當即跟韓浩走了。10多天後回來,高興地對妻子說:俺見到了楊司令,大高個,關里人,歲數不大,有能耐,中國有這樣的英雄好漢是不會亡的。
李向山參加1軍,被任命為1師副官,協助師長工作。
李向山當紅軍的訊息不脛而走,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同尋常的廣告效應,桓仁縣有幾多人不知道李向山呀?而在許多人眼裡,他的行動就是一種標杆、榜樣。他的學生和許多欽佩他的人,在他的影響下參加了紅軍。當時桓仁地區大小山林隊幾十股,有義勇軍殘部,有抗日不抗日的鬍子,在他的說服帶動下,大都投靠了紅軍,聽從紅軍指揮,有的還接受改編。
獨立師能在桓興地區迅速發展壯大,李向山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935年,日偽當局在桓興地區實行“集甲並村”,一年後1師西征,當地鬥爭環境越發惡劣。長期的山林生活,李向山得了疝氣,愈來愈重,行走不便,又難騎馬。軍部向北轉移前,決定他留下堅持鬥爭。
自李向山拉隊伍抗日後,為了躲避敵人抓捕,他的家人就開始流離轉徙。桓仁、興京、本溪、寬甸,先是投親靠友,後是什麼地方僻靜奔什麼地方。1936年4月,日偽特務抓住了李再野。李再野是東北大學學生,“九一八”事變後隨父抗日,以在鏵尖子開大車店為名,去奉天、蘇家屯購買槍械彈藥。1軍密營中的兵工廠、被服廠、醫院的許多裝置和原料,都是他買來的。特務問他李向山在哪兒,他說300裡以內沒有,去哪了不知道。特務把他放了,經過9個月的秘密盯梢,在發現李向山的同時把他逮捕,押去縣城日本憲兵隊,點“天燈”後,填進渾江的冰窟窿裡。
李向山不斷轉移藏身地點,被捕時躲在興京縣黑瞎望的一個地窖裡。臘月天,裡面冰窖似的。疾病折磨,頭髮老長,五十三歲的人,看模樣少說也在七十以上。一點兒高粱和包米粒吃光了,這天傳令兵“李大耳朵”出去弄吃的,李向山聽到外面有動靜,未等把那支左輪手槍抓到手裡,敵人就進來了。
押往縣城途中,趕上修路堵車,被綁在汽車上的李向山,趁機向民工高聲講道:鄉親們,同胞們,俺李向山沒當過一天亡國奴!俺死了不要緊,東北有三千萬同胞,中國有4萬萬人民,中國不會亡!
在桓仁日本憲兵隊,敵人軟硬兼施,一無所獲。敵人對楊靖宇最高懸賞後來曾達1萬元,這時抓到李向山是5000元,自然如獲至寶,豈會輕易罷手。用飛機把他送到奉天,什麼手段都使了,仍是枉費心機,才下了毒手。
好漢趙文喜
趙文喜,滿姓伊爾根覺羅氏,1906年生於興京縣平頂山鄉。其祖輩是守護永陵(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和六世祖的墓地)的親兵,到其祖父晚年淪為破落旗人,租種土地,生活窘迫。因他從小聰明過人,兄弟姐妹7個,唯獨讓他讀書,成為重點培養物件。高小畢業後,種過地,當過飯館跑堂,身體強健,相貌英俊,思維敏捷,性格豪放,能言善辯。
“九一八”事變時,趙文喜在平頂山保甲隊當班長。唐聚五舉兵抗日,趙文喜帶十幾個保甲兵參加自衛軍,失敗後拉桿子成為山林隊,報號“大喜字”。獨立師到仙人洞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