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抱怨: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覺得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跟他一樣,過著苦行僧的生活。
慾望就像是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而真正可悲的是:人是絕對不愁為自己的慾望找不到藉口的。
還有一個故事,就可以說貪婪容易讓人走向毀滅。
有一群猴子喜歡偷吃農民的玉米,農民就想了個治猴子的巧妙方法。他是一隻葫蘆型的細頸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樹上,裡面再放入玉米。
到了晚上,猴子來到樹下,看見瓶子裡有玉米,便把爪子伸進瓶子去抓玉米。這個瓶子的妙處就在於猴子的爪子剛剛能夠伸進去等它抓一把玉米後,爪子卻怎麼也拿不出來了。貪婪的猴子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玉米,就這樣,第二天,農民把它抓住的時候,它仍然沒有放手。
因此,一個人要實現夢想,就必須剋制慾望。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有一次,令尹子佩請他赴宴,他爽愉地答應了。子佩在京臺將宴會準備就緒,就是不見楚莊王駕臨。第二天子佩拜見楚莊王,詢問為什麼不按時赴宴的事。楚莊王對他說:“我聽說你在京臺擺下盛宴。京臺這地方,向南可以看見料山,腳下正對著方皇之水,左面是長江,右邊是淮河,到了那裡,人會快活得忘記了死的痛苦。像我這樣德行淺薄的人,難以承受如此的快樂。我怕自己會沉迷於此流連忘返,耽誤治理國家的大事,所以改變初衷,決定不來赴宴了。”
楚莊王不去京臺赴宴,是為了剋制自己享樂的慾望。由於楚莊王能注意與慾望物件保持一定距離,所以他才能在登基後,“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成為一個治國有方的君王。
慾望和慾望物件之間,有一種互相強化的關係,尤其是在慾望沒有得到滿足前更是如此。所以,隔絕慾望和慾望物件,便有助於將慾望維持在一定的“度”中。
凡成大事者,必有強烈的慾望,有慾望並不可怕,關鍵是不要被慾望牽著鼻子走。慾望人人都有。即便想“無慾”的人本身就懷著一種強烈的慾望。但是一個無法抑制自己的人,會因為缺乏自制力而難以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在成功的道路上,最難讓人忍受的是未成功之前的等待和奮鬥過程。這讓許多胸懷大志的人最終都變得平庸,碌碌無為。是因為漫長的時光消磨了他們昂揚的鬥志;超強的工作壓力,讓他們失去了為了理想而繼續奮鬥的勇氣。
猶太人普利策出生匈牙利,17歲時到美國謀生。開始時,在美國軍隊服役,退伍後開始探索創業路子。經過反覆觀察和考慮後,決定從報業著手。對於一個毫無資本和辦報經驗的人來說,想透過報紙賺錢無疑是痴人說夢,但普利策卻堅定不移地按這個奮鬥目標前進。
為了搞到資本,他靠運籌自行做工積累的資金賺錢;為了從實踐中摸索經驗,他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向該老闆求一份記者工作。開始老闆對他不屑一顧,拒絕了他的請求。但普利策反覆自我介紹和請求,言談中老闆發覺他機敏聰慧,勉強答應留下他當記者,但有個條件,半薪試用一年後再商定去留。
普利策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忍耐老闆的剝削,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勤於採訪,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的各環節工作,晚間不斷地學習寫作及法律知識。他寫的文章和報道不但生動、真實,而且法律性強,不會引起社會的非議和抨擊,吸引著廣大讀者。面對普利策創造的巨大利潤,老闆高興地吸收他為正式工,第二年還提升他為編輯。普利策也開始有點積蓄。
透過幾年的打工,普利策對報社的運營情況瞭如指掌。於是他用自己僅有的積蓄買下一間瀕臨歇業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
普利策自辦報紙後,資本嚴重不足,但他很快就渡過了難關。19世紀末,美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商業開始興旺發達,很多企業為了加強競爭,不惜投入巨資搞宣傳廣告。普利策盯著這個焦點,把自己的報紙辦成以經濟資訊為主,加強廣告部,承接多種多樣的廣告。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發行量越來越大。他的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越多,他的收入進入良性迴圈。即使在最初幾年,他每年的利潤也超過15萬美元。沒過幾年,他成為美國報業的巨頭。普時策初時分文沒有,靠打工掙的半薪,然後以節衣縮食省下的極有限的錢,一刻不置閒地滾動起來,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