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頁)
給的價已經低到了200元。眼見著一個個買主一天天下來,一個比一個價給得低,老闆很是著急,每一天他都後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他深深怨責自己太貪。至第十天時,他在心裡說,今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高僧親自下山,說要出500元買下它,老闆高興得不得了──竟然反彈到了500元!當即出手,高興之餘另贈佛龕臺一具。高僧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臺,單掌作揖,而後就飄然離去。
由此看來,人的慾望是無邊的海洋,只有找到了舵,才能找到岸。做任何事都要有“度”,即限制。一定要適可而止。
⑶明瞭自己的責任
每個人都要明瞭自己在生活中所處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這樣,你就會明瞭自己所肩負的責任,不要逃避。逃避責任,那不是一個真正的人所為。
有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哥哥一起出去郊遊,突然間下起雨來,可是他們只帶了一塊雨披。爸爸將雨披給了媽媽,媽媽又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小女孩。於是,小女孩問道:“為什麼爸爸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我呢?”爸爸回答到:“因為爸爸比媽媽強大,媽媽又比哥哥強大,哥哥又比你強大呀!我們都會保護比較弱小的人。”小女孩左右看看了,跑過去將雨披撐開來擋在一朵風雨中飄搖的妖弱的小花上面。
明白了責任,就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完整,愛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好。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錢,而是看他對別人多有幫助。
⑷換個角度想
當你對某件事情迷惑不解或陷入某個問題中時,就應該跳出這件的框架去看看,去想想,也許就會打到突破口,使事情得到一個完美的解決。
一個年輕人由於失戀就去找一位哲學家談談心。哲學家輕聲地問他:“年輕人,怎麼啦?為何哭得如此傷心?”年輕人回答:“她離開我了,我是那麼的愛她,為什麼她還要離我而去?”
不料,哲學家哈哈大笑起來,說:“你真笨啊!”
失戀的年輕人很是生氣:“你怎麼能這樣恥笑我。”說完就想離開。
哲學家叫住他,回答說:“你怎麼就不明白呢?真正應該難過的是她。因為你只是失去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她卻是失去了一個愛她的人!”
所以要想得到心靈的自由,就要凡事跳出框框外去思考,尋找,將有助於更快的解決問題,排除心中的困惑。
⒊思想自由
有的人思想中總是千頭萬緒,想不出個所以然。或是始終圍繞在一個點上想問題,最後把自己累得半死,腦子快要爆炸,也沒得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是什麼束縛了他的思想呢。是他的思維方式和認識能力的侷限性。
有兩個人在一起無事就打賭。
甲說:“給你一個鳥籠,掛在房中,那麼過幾天你就會去買一隻鳥放進去,你信不信?”
“不相信。”乙說。
於是,甲買了一隻非常漂亮的瑞士鳥籠送給了乙,乙把鳥籠掛在起居室。
第二天,有一個人去他家,進來的第一句話就問:“你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乙立刻回答說:“我從來沒有養過鳥。”
“那麼,你要一隻鳥籠做什麼?”別人更是奇怪地問道。
乙無法解釋。
後來,只要有人來乙的房子,就會問同樣的問題。乙的心情因此被搞得很煩躁,為了不再讓人詢問,乙乾脆就買了一隻鳥養在了空鳥籠子裡。
所以,人一旦在自己的頭腦有了一個頑固的想法,就像掛起了一隻鳥籠,慢慢地就會把自己原本自由的意志和思想裝進去。
佛語云:“出家人不近女色。”這應該作為每個出家的心中時刻奉行的佛旨。但是,在有的情況下,就限制了一個人的思想自由。
了悟禪師在海天禪寺下後,竟從來沒掃過一次地,沒關過一次門。若輪到他值夜,其他的和尚總有此放心不下。
眾僧都罵他是懶和尚。了悟不氣不惱,一笑了之。過了幾天,眾僧突然發現了悟在門口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空門豈用關”;下聯是“淨土何須掃”。眾僧看得呆了,一時竟無法駁斥了悟這種奇談怪論。有人去稟報方丈。法眼方丈聞聽後,只是傳下話:“了悟對禪的理解,已非你輩皮毛之見,好好向他學道吧。”
僧人們都認為法眼方丈在偏袒了悟,多少有些不服。法眼方丈向眾僧們講述了一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