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1/4 頁)
任何一種情緒維持的時間與強度都不盡相同。
小時候過度敏感與膽小的孩子長在大後比較害羞、自卑。經科學家的觀察,約有15%~20%的孩子生下來就是“行為壓抑型”:嬰兒時期即對任何不熟悉的事物就現出莫名的羞怯,新環境的適應能極弱,不願意接觸新的動物或地方等等。這些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也較為敏感,譬如說比較容易自責和愧疚。有些孩子甚至在社交場合完全不知所措,長大後對公開演說或表演抱有異乎尋常的恐懼感。
自卑害羞型的人神經路徑似乎天生就對任何壓力較易產生反應,自出生以來,這類孩子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心跳就比其他的嬰兒快。這種容易焦慮的傾向似乎是長大後易害羞的根本原因,任何新事物或環境對他們而言,都如潛在的危機。
童年極度害羞的內向型性格的人比外向型的人容易感到恐懼、憂慮、愧疚,也較容易產生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如偏頭痛、腸胃病等。
有一些人似乎天生就是樂天派,有些人則生性就具有憂鬱特質。科學家說,這種區別似乎與人的前額葉左右邊的活動有關。這就是為什麼同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看後有不同的反應的根本原因。
即使這一基本性狀在出生時或出生不久即已決定,並不表示憂鬱傾向的人一生都要過著晦暗陰鬱的生活。
童年時期所受的情緒教養對性格有深遠的影響,可使天賦傾向強化或減弱。兒童腦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童年的經驗對神經路徑的可塑性產生一生的影響。
實踐證明,性格不等於命運。害羞的小孩長大後不見得都害羞的。關鍵就在於成長過程中學到何種情緒模式。
讓我們來看一下性格、人腦和腦神經的發育,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人腦當然不是一生下就定型了,而是終其一生不斷成長,當然,成長最快的時期是童年。
人在出生時神經細胞比成人還多,然而經過裁剪連線使得腦部傳遞的資訊更清晰精確。這是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新的連線可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完成,比如記憶、聯想和反應,可以說經驗是人腦的雕刻師。
在自然界的動物中,人腦發展到完全成熟所需的時間最長。
人腦各部分在童年期的發展速度不一,青春期則是整個腦部進行裁剪的重要階段。有關情緒功能的部位成熟的速度最緩慢,感覺區在幼年期就已成熟,邊緣系統在青春期以前發展完成,而掌握自我控制、理解力、技巧反應的中樞額葉,卻一直到17~19歲還在不停地發展。
童年及青春期不斷重複的情緒管理習慣,有助於神經路徑的形塑,正因如此,童年是養成一生情緒的重要時機,這個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嵌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不致後來的經驗而輕易地改變。
不過,腦部的可塑性是一輩子都存在的,只不過沒有童年那麼顯著。所有的學習經驗都是腦部的改變,神經連線的強化。只要抱以持續的努力,情緒習慣是一輩子都具可塑性的,甚至連神經系統都可改變。
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令人振奮。
就是,你不要背太多過去已經形成的東西作為自己的包袱,你完全可以重塑自己,包括自己的態度和性格。
一、為什麼要重塑人格
做人最大的痛苦是不被別人相信。因此,取信於人是人生的要事;如何才能取信於人呢?那就是把誠信放在第一位,這是取信於人的起碼要求。要做到誠信,就得重塑人格
要重塑人格,就得說一說人格魅力的優點與弱點。人格是一個人品質、意志和作風的集中體現。優秀的人格本位得到他人的稱讚,於是就產生了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說到底就是受公允的人格本位的打造。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在中外歷史上,那些輔佐帝王的歷代名相,能傳給後人以佳話、並被人奉為“二號人物”之楷模的能有幾多?倒是顛邦覆國的奸臣的嘴臉一代代地留在了人們記憶的印痕裡。從這個意義上講,追求人格魅力絕不僅僅自以為是即可,更重要的是要受到公眾的認可。離開了公眾,即使自以為有人格,那也無魅力可言。就像學校的學生只會說老師的好與壞,卻不會要求老師應該怎樣做是好、怎樣做是壞一樣,團隊中的“二號人物”的人格魅力也是要靠自己主動去培養。這無論是在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國家,什麼樣的團隊的執行官的自身修養,道理都是一樣。要培養自身的人格魅力,關鍵的是注重組成人格魅力的兩條主幹:一是形象;二是性格。人格魅力像一塊磁鐵,與人相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