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頁)
戲。惡性通脹使得政府實際財政收入反而下降。稅收對預算支出的比例由1936年的79%下降到1946年的19%,財政赤字日趨擴大。政府信用喪失殆盡,依靠發行國債來融資的可能性幾乎完全沒有,唯一的途徑仍然是增發貨幣,結果通脹繼續加劇,財政虧空進一步擴大,形成不斷升級的惡性迴圈。
1945年就任國民政府最高經濟委員會委員長宋子文的國際化開放政策讓通貨膨脹雪上加霜。他躊躇滿志,完全輕視了財政可能崩潰的危險,高估了法幣價值,將法幣與美元的匯率定在2020∶1,中央銀行奉命無限制買賣外匯。他一心要向國外開放金融與貿易,加入全球經濟大迴圈。結果,外國貨洶湧澎湃地湧入中國,出口卻因匯率高估處於停滯狀態,外匯有出無進,國際收支急劇惡化,外匯儲備瀕臨枯竭。僅在1946年3月4日到11月17日的8個半月內,國民黨央行就因4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迅速失去了60%的外匯儲備。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政策,改用浮動匯率。1936年8月19日將官價匯率提高到3350∶1,上漲約60%,市場匯率也立即從2500∶1升至3700∶1,法幣與美元的匯率在1947年2月則降低到12000∶1。
1947年8月,蔣介石政府設立平準基金。但通貨膨脹不斷惡化,基金匯率頻頻提高。這一方面直接刺激進出口物品價格提高,物價水平也隨之高漲,另一方面由於進口物資越來越少,國內物資供應更稀缺,更多的紙幣追逐更少的商品,物價上漲更甚。
美國也不是萬能的
美國也不是萬能的。戰後以洛克菲勒財團控制的大通銀行與花旗銀行為首的美國金融勢力逐漸控制了中國的要害部門。就連法幣發行準備的黃金儲備的很大一部分也一直儲存在美國大通銀行,甚至法幣印刷也主要依靠美國印鈔廠。但美國金融勢力的滲透與給予蔣介石政府的大量貸款與援助對穩定法幣價值卻毫無用處。這是因為,除1942年美國貸款給國民黨政府5億美元現金外,其他幾乎所有的美國援助與貸款都是美國的過剩產品,尤其是被淘汰的軍艦、大炮、坦克和槍支彈藥等軍用物資。
到1948年8月,法幣發行額竟高達604萬億元之巨,比日本投降時增加了1085倍,比抗戰前夕增加了30多萬倍。法幣膨脹到印刷的鈔票還未出廠,已不及自身紙張和印刷成本的價格了。廣東一家造紙廠,竟買進800箱票面100元~2000元的鈔票,當做造紙原料。法幣完全喪失了貨幣職能。
法幣的極度膨脹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極大恐慌。1948年8月20日,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取消早已不名一文的法幣,改弦更張發行金圓券以解軍事失利、金融混亂和經濟崩潰的燃眉之急。
1948年8月,在財政部長王雲五、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的策劃下,國民政府行政院又公佈了《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法定合純金0。22217厘米,由中央銀行發行,面額分為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五種。發行總額以20億元為限。金圓券1元摺合法幣300萬元。私人不得持有黃金、白銀和外匯,限期於9月30日以前收兌黃金、白銀、銀幣和外國幣券,違反規定不於限期內兌換者,一律沒收。全國各地各種物品及勞務價格應照1948年8月19日以前的水平凍結。透過強制民眾兌換金圓券,蔣介石政府搜刮了300多萬兩黃金及2億美元外匯,最後都帶到了臺灣。
截至11月9日,金圓券已發行19億餘元,與法定20億元限額非常接近。俞鴻鈞密電蔣介石:軍政費增加極巨,請儘快放寬發行限額。11日,行政院公佈《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修正人民所存金銀外幣處理辦法》決定取消金圓券發行最高限額。金圓券發行限額放開後,頓成一瀉千里之勢。到11月底,發行32億元,12月底達到81億元。到1949年4月,金圓券發行總額升至5萬億元,5月更增至67萬億元,6月竟達到130萬億元,為1948年8月底的24萬多倍。
隨之而來的是商品搶購風潮,全國有40多個城市出現搶米風潮,參加群眾17萬人。上海尤其為甚。上海有一苦力從商店貨架上抓了幾盒青黴素。店主吃了一驚,問他是否知道青黴素的用途,苦力回答說:“管他孃的,反正它比鈔票值錢。”上海小花園一帶的女鞋,連清朝以來幾十年最老式的不論大腳小腳穿的各種鞋都被搶購一空。人們見貨就搶,甚至連錫箔、棺材也在搶購之列。
1948年11月1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