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3/4 頁)
而用輸液方式,進入體內的藥沒有接收過程口服藥物起效緩慢。此外,由於肌肉針又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例如對青少年來說其臀肌發育不成熟,如果打針次數越多就越導致肌纖維壞死,攣縮嚴重,嚴重者將會影響骨骼發育,所以在考慮治療方案的時候醫生會選擇輸液這種既能快速起效又看上去相對安全的療法。輸液之所以快,就是在於藥物可以直接進入人體血液,但也就是這種優勢成了病人並不知道的風險。 中國抗生素使用率超英美3倍,成輸液興盛推手 而且跟注射的藥物多為抗生素有關,可以說,輸液在中國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濫用分不開的。在中國購買和使用抗生素的門檻非常低,長時期以來人們已經習慣了把抗生素當做家庭的常備藥,以至於稍有頭疼腦熱人們就要使用抗生素。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生素醫院內使用率是30%。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院內使用率是22%-25%,近5年在中國醫院的使用率在67%到82%之間。抗生素加輸液帶來了一時的快速和少痛苦,讓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吃藥、肌肉注射等治療手段,甚至在醫院就醫時會直接指定醫生開抗生素輸液用藥,這往往讓醫生陷入容易被誤解的處境。 輸液存在諸多安全風險 “輸液方式會導致進入體內的藥沒有接收過程,省略了體液免疫以及細胞免疫環節,藥液直接經由血液進入心臟。要是有傷害,會當即暴發並且十分兇險。據國家衛生部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推算,目前中國每年因為藥物的不良反應住院的病人高達250萬。而長期輸液更會導致一些健康隱患,嚴重者還會導致癌症。” 注射劑微粒會在體內積蓄,常輸液體內會長“肉芽腫” (恐怖!!!!) 任何質量好的注射劑都達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標準。北京某醫院在對“吊瓶”檢查中發現,在1毫升20%甘露醇藥液中,可查出粒徑4…30微米的微粒598個。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黴素的藥液中可檢出粒徑2…16微米的微粒542個,500毫升藥液中就會有20萬個微粒。由於人體最小的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7微米,如果經常打“吊瓶”,藥液中超過4微米的微粒就會蓄積在心、肺、肝、腎、肌肉、面板等毛細血管中,長此下去,就會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並致癌。微粒堵積還會引起區域性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和炎症、過敏等。隨輸液進入人體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細胞吞噬後,可使巨噬細胞增大,形成肉芽腫。有一學者對一個一生輸過40升“吊瓶”的屍體進行解剖,發現該屍體僅肺部就有500多個肉芽腫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於輸液對血管也是一種刺激,長期輸液常會導致靜脈發炎,出現紅腫疼痛、區域性體溫升高,甚至硬化等。 輸液藥物直接進入血液,易將病毒細菌帶入體內 在幾種給藥方式中,打點滴是最危險的。打點滴穿透面板屏障,直接把藥液輸入血液中,需要嚴格的無菌處理。如果藥液在生產或儲藏過程中被汙染,或者沒有使用一次性針頭,或者針刺部位的面板沒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讓病毒、病菌進入體內,輕則引起區域性發炎,重則病原體隨著血液擴散到全身,引起敗血症,會有生命危險。如果醫療環境中不能做到完全無菌,則會導致交叉感染。 輸液藥物的不良反應強烈,嚴重會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打點滴也比口服藥物更容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特別是過敏反應。如果是口服,藥物中能引起過敏的雜質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無法被身體吸收,但是打點滴時這些雜質卻直接進入了血液,嚴重的能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來媒體頻頻出現患者因為使用了中藥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這個原因引起的,還曾有媒體曝光某醫院在輸液瓶中發現黑色絮狀物。有醫生表示“藥物不良反應最終還是藥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靜脈滴注導致了這種不良反應的加劇。”口服藥物可以先透過腸胃進行吸收,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而肌肉注射等注射方式,因所給藥物的劑量較小,也不太容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 美國沒有“退燒針” “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合理用藥原則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絕不靜脈注射。但這在國內應該並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而即使輸液,美國醫院也有嚴格的操作規程。” 美國嚴守“可口服不注射,可注射不輸液” 美國醫生對用藥十分謹慎,非常重視藥物副作用的問題。一般醫生不隨便給病人輸液,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況。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輸液比較容易產生不良反應;二是交叉感染;三是為了減少病人在用藥時的疼痛;四是避免病人產生抗藥性。其中,第四點是考慮最多的。對於普通的感冒發燒等疾病,美國醫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