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對金國的模糊戰略(第一更)(第1/2 頁)
對於趙寧來說,解決完趙楷,當然是去陪自己的娘子。
畢竟這一次是造謠說趙寧戰死前線,不是明目張膽篡位,所以趙佶不敢動皇后和太子。
朱漣這些時日倒是沒有被為難,但聽聞自己夫君戰死前線,幾次哭暈過去。
宮中以宋淑媛為首的女官也被撤換下去。
此番趙寧回來,宮內一切在快速恢復之前。
第一夜,兩人如漆似膠。
黏在一起,深入淺出地瞭解了這一個多月以來對方的感受。
當晚讓趙寧明白,愛情不僅僅要用心,還要用力。
第二天,趙寧攙扶著牆走出來,他再次切身體會到一個道理:沒有耕壞的田,只有累死的牛。
一大早,趙構就跑來。
趙構似乎很積極,關於宗室的事情,還有許多沒有具體執行,看他這個樣子,是要把某些人擼到底了。
大早上,趙寧請趙構用了早膳,兩人商議著宗室案裡面許多財產的處置方式。
一直商議到下午。
才又提到了關於對金國的態度問題。
趙構似乎又恢復了那個在金軍大營中裝逼的氣勢,他跟趙寧說:“我們一定要與金人決戰到底,所有的議和者,都是居心叵測!”
這就很符合歷史上,趙構登基之前的心態,畢竟沒被嚇過,不知道身臨其境後,原來自己是個慫貨。
去年在大名府的那種害怕的感受也慢慢淡化了下去,再次搖身一變,想要堅定主戰。
其實也不能單純說主和就是錯誤。
國家外交,不是莽夫鬥勇。
主和派們的想法,無非就是覺得現在宋軍正面打也是打贏了的,但持續打下去,肯定沒法打。
至於民間嚷嚷著要血戰到底,這是好事,上位者不應該打壓他們的積極性。
可最終決定,不能只聽民間怎麼說。
得看賬面上有多少錢,得看前線還剩多少能正面上戰場的人。
而且現在是特殊時期,還得看武庫裡還有多少軍備。
更重要的是,還有多少糧食可以調動?
南方自然有大量的糧食,大宋朝的整套官僚行政效率,能否再支撐得起繼續打?
要知道,第三次宋金之戰,宋軍之所以能佔據主動,最大的原因還是提前做了充足的準備。
包括提前動員兵力、糧食,把錢無差別地往前線送,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城寨。
可是這些在這一戰中,消耗太大。
尤其是兵力和錢。
所以,朝中有人提出現在是議和的最佳時機,從理性的政治角度出來,未必是錯。
例如這個時候,一直蟄伏在家的前前任少宰唐恪,便罕見地上書了一封《時弊論》,來分析眼下的情況。
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派人去與金軍談,先談,能談成什麼樣試試再說。
意思是看菜下飯。
而大宋朝應該著手遷都關中,以山河之險鞏固京師,以安天下。
但是,軍政使張叔夜則是主戰的一派。
他也上奏了《宋金戰時論》,尤其是闡明瞭東線作戰的優勢。
金軍一旦抵達兩淮,面臨的是河運密佈的水鄉之地,金人不善水,對金軍騎兵也有很大的牽制作用。
兩份奏疏,趙寧都看完了。
他自然有他自己的打算。
這一日,他專程召見了一直擱置在一邊的唐恪。
唐恪站在文德殿門口恭候著皇帝的到來。
不多時,便看到趙官家的身影,趙官家身邊跟著剛剛官復原職的刑部尚書秦檜,還有康王趙構,以及京畿路轉運使李光。
他們向文德殿走來。
唐恪行禮道:“臣參見官家。”
“是唐相公來了,走,進去說。”
唐恪心中一百個疑惑。
自從靖康元年十月,他因主和被罷了宰相的職位,便賦閒在家。
其實他心中還是一直在等待皇帝再次傳召的,但一年多,沒有任何動靜,他以為皇帝已經徹底忘了自己。
沒想到今日奏疏一封后,立刻得到皇帝傳召。
見唐恪來了,秦檜心裡琢磨著,唐恪是議和派的骨幹,為何今日突然得意進宮面聖,莫非官家有主和意願?
議和是不可能議和的。
弱國無外交。
弱勢的一方,是不可能主動提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