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頁)
,進行大協作的方針。
進入“兩彈”攻關階段,他更加重視全國大協作的組織工作,把國防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工業部門、地方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組織成5個方面軍,協同攻關。
遵照聶榮臻指示,中國科學院為緊密配合“兩彈”攻關,與國防科委商定,組成兩個協作組。
導彈攻關協作組由錢學森、王諍、張勁夫、裴麗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劉西堯組成;原子彈攻關協作組由劉傑、錢三強、張勁夫、裴麗生、劉西堯組成。
為此,中國科學院成立了由谷羽任局長的新技術局,動員三十多個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力量,共承擔三百多個科研專案的協作任務,大大加強了“兩彈”攻關的力量。
中央決定“兩彈”攻關以後,其他科研部門、工業部門和高等院校的積極性很高,紛紛主動要求承擔任務。
這樣,全國逐步形成了“兩彈”攻關的大協作網。
1962年10月,在聶榮臻出席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劉少奇得知“兩彈”的研製,技術上具有高度的複雜性綜合性,靠一個或幾個部門都難以完成任務,需要組織全國大協作時,提出中央要成立個委員會,加強領導,加強配合。
第五節領導“兩彈”攻關(4)
據此,10月30日,羅瑞卿給中共中央、毛澤東寫了報告,建議成立中共中央專門委員會,統一領導原子能事業的建設和核武器的研究試驗工作。
毛澤東11月3日在這份報告上批示:“很好,照辦。
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
11月17日,在聶榮臻列席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劉少奇宣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周恩來任主任,賀龍、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陸定一、聶榮臻、羅瑞卿、趙爾陸、張愛萍、王鶴壽、劉傑、孫志遠、段君毅、高揚為委員。
1965年3月,中央決定15人專門委員會也管導彈的研究試驗協調工作,成員有所調整,改稱中央專門委員會。
從此“兩彈”攻關大協作就置於中央專委強有力的領導之下,調動全國一切力量,為“兩彈”研製開綠燈,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狠抓了新型原材料、儀器儀表、電子原件、精密機械、特殊裝置、測試技術、計量基準這7個方面的關鍵技術保障工作。
在導彈與核武器的攻關中,所有的研究課題都提出了這樣的前提條件:需要許多新型原材料、高溫合金材料、高能燃料、精密合金、半導體材料、稀有金屬材料、人工晶體、超純物質、稀有氣體等。
在一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的國家裡研製“兩彈”面臨的困難實在太多。
聶榮臻對此感觸尤深。
一段時間,他經常提這些事情。
他打了個比喻,“一家人過日子,少不得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叫開門七件事”。
而新型原材料、電子元件、精密機械、儀表儀器、特殊裝置、測試技術和計量基準等7個方面,就是辦尖端科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開門七件事”好記好懂,在科研戰線家喻戶曉。
用於尖端武器的新型材料,至少有五千六百多種,大到導彈尾噴管的耐高溫合金,能耐萬度高溫的導彈石墨尾舵,小到導彈、原子彈上用的特殊用紙。
尖端武器所需要的許多材料又都是“特”字號的,如特大、特寬、特薄、特細、超純等等。
這樣多的原材料研製,不可能全部由導彈、原子彈研究機構本身來完成。
聶榮臻報經中央同意,動員全國的科技力量進行攻關。
由中央專委向各科研單位與工廠分配研究試製任務,各項工作的完成都很順利。
在當時,許多單位都以能接受尖端專案的研究任務為無上光榮。
這種大協作,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高度集中力量的優越性,以及中國人民當時集體主義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風貌。
經過努力,這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
1965年4月到7月,聶榮臻分三次向毛澤東和黨中央書面報告:奮戰4年共研製成新型金屬材料6800多個品種。
高溫合金,可滿足製造米格…21飛機的需要。
電子、儀器儀表中的精密合金70多個品種中,已有55種可滿足需要。
特細、特薄的金屬材料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4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