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的同時使得魔法師的等級分類得以被系統地完善。現在各族都認同把魔法師分為九級,每級初,中,高,巔峰四階,而分類的依據則有兩個。
源核的自發結成即開始了魔法師的生涯,而魔法學徒修煉到一定程度後,源核可以自發地一次xìng吸收大量的不論能量強度的元素來以擴充自身,之後就能增加儲存魔力的空間。
而每次擴充後增加的魔力儲存量是有規律的,這被發現後成為有記錄以來第六次統一的魔法師分類依據。即是把魔法學徒定義為一級初階,擴充四次後增加一倍魔力變成魔法學徒魔力兩倍後的狀態定義為二級初階,擴充八次後增加到魔法學徒魔力四倍魔力後就是三級初階,擴充十二次達到八倍魔力後就是四級初階,以此類推。即每擴充一次就是一階,而一個等級裡的差一階便相差四分之一倍魔力。
然而這個分類依舊並不嚴謹,真正的魔法師的三項修煉可不止源核修煉一項,只修煉源核來提高所謂的魔法等級是沒有多少意義的,於是之後加上了需要至少掌握一種同等級的魔法這一條來完善。
而所謂的同等級魔法也是在第六次統一一段時間之後根據魔力來重新劃分的。魔法學徒平均能用自己源核裡儲存的魔力來施放十個魔法,於是這十分之一魔力的魔法就被定義為一級初階魔法,之後的等級分類以此類推,因此每個等級的魔法含有的能量相差一倍。
但這只是平均水平,會因人而異。而且並不意味著魔法師只可以施放十個和自身同等級的魔法,因為這只是靠著自身儲存的魔力,如果外部提供能量的話能多施放幾個,而數量同樣因人而異。
於是第六次分類加上重新被定義的魔法等級後,成為了第七種也是使用至今的魔法師等級分類。
然而源核的每次擴充都會留下如同年輪一般的痕跡,而且源核之間是會有感應的,因此靠近後可以以此來大致判斷一個魔法師的等級,但也只限於等階相差不多的情況,所以因此而得出的魔法師實力也只能是推測。而普通戰士的等級估計的話則沒有這麼簡單,但是戰鬥經驗豐富的人同樣可以一眼看出。
和魔法師等級的統一分類一樣,戰師的等級分類也經歷了很多次變化,現在使用的第五次版本也是分為九級四階,評定標準則是包含了速度力量體力三項的物理系強度和武器熟練度的綜合評分。根據使用的武器不同,戰師分類繁多,等級評定標準也會稍有差異。近戰戰師分為匕首盜賊和戰士,而運用的最多發展最成熟的戰士則是劍士和刀斧士。而遠端戰師最多的自然是弓箭手。但是同時修煉魔法和戰師相關技能的魔法戰師的評定標準則有點模糊。
八系魔法中的金系魔法有其特殊xìng。透過特定形式的編排,不同活化狀態下的金系元素可以形成各種形狀的武器,雖然其他各系元素都可以做到,但是金系化武器遠比其他元素化成的武器鋒利。當然也可以選擇把金系元素灌注進實體武器內,透過外放形成“氣”,增強武器的威力。
同樣的,雖然各系元素也都可以灌注進實體武器,也可以外放形成氣,但是遠沒有金系氣那麼無堅不摧。於是,掌握金系元素的人往往偏向於成為戰師,純粹金系魔法師則較少。這類魔法戰師往往只學習一些簡單的金系魔法,而把時間花在其他的練習上,金系劍氣則是最普遍的這類戰師學習的魔法。
在魔法的發展初期,很多魔法師試圖透過修煉單一法術完全放棄兩種身體鍛鍊節省時間來探索更遠的領域。但是當他們好不容易到達按照目前的分類來說是四級高階魔法師階段時卻發現,在完成這一等級法術的時候,身體常常會不適,而強行提升法術威力時,身體會遭到破壞,多次使用後身體往往會崩解。
與此同時人們發現一些進行正常三項修煉的魔法師卻已經朝著更高的魔法殿堂而去。於是在經過最開始的魔法恐慌後,冷靜下來的魔法師們漸漸發現了法術強度與魔法師等級的關係。踏著無數先驅的屍體,魔法師們找到了最低限度的比例,也迎來了魔法師的chūn天。
正常人的身體強度足以支撐到中級魔法師,高階魔法師需要一級的法系強度,大魔法師需要二級法系強度,魔導士需要三級法系強度,魔導師需要四級法系強度,大魔導師需要五級法系強度,聖魔導師理論上需要七級法系強度。
而戰師的話物理系強度是和戰師等級相同,因此相同等級的戰師和魔法師一般不會有相同的速度,因為必須要達到的強度要求是不同的,於是和強度掛鉤的速度就不會一樣了。
作為一路見證著戰士們的鮮血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