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是世間最大的美德,即不為名利,自發性地,幹該乾的事。
txt小說上傳分享
逆境礪行 順境銷靡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滿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
針砭藥石:針,古時用以治病的金針;砭,古時用來治病的石針,現在流行的針灸是針砭的一種。藥石,泛稱治病用的藥物,針砭藥石泛指治病用的器械藥物,此處比喻砥礪人品德氣節的良方。
砥礪:磨刀石,粗者為砥,細者為礪,此為磨練。
銷膏靡骨:融化脂肪、腐蝕筋骨。
一個人如果生活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那身邊所接觸到的全是有如醫療器材般的事物,在不知不覺中會使你敦品勵行磨練自己的意志;反之一個人如果生活在無憂無慮的順境中,這就等於在你的面前擺滿了刀槍利器,在不知不覺中使你的身心受到腐蝕,從而走向失敗。
人在清苦的環境中容易奮發上進,人在優裕環境中容易墮落腐敗。人如果能知道這一道理,就能防患於未然。唐朝李景讓的母親鄭氏,年輕時就守寡,當時家境貧困,孩子幼小,是她親自教育孩子。有一次她母親房子的後牆塌陷,從牆破處找到了許多錢,她向天神祈禱說:“我聽說不勞而獲是自身的災禍。如果天神憐憫我貧窮,那就希望讓幾個兒子的學問有成就吧,這些錢就不敢拿了。”說著就趕快把那些錢掩埋上,把牆修好砸實了。從上述言行看鄭氏是女子中有遠大見識的人。功夫不負有心人,景讓後來官位顯達了,儘管如此,他有過錯,母親也決不放過。他當浙西觀察使時,手下有個低階軍官不順他的心意,他讓人用棍棒打,結果給打死了,這件事引起軍隊的憤怒,將要發生兵變。他母親聽說這事後,就出來坐在官府辦公的地方,讓景讓站在廳堂上,責備他說:“天子託付你重任,你卻把國家的刑法當成喜怒哀樂的工具,胡亂殺死無辜的人,萬一造成地方###,你有何面目見皇上?”說完,讓他左右的人脫下景讓的衣服,鞭打他的脊背,這時景讓手下的人都站出來替他求情,打了很久母親才同意把他放了。一個人如果在艱苦貧困的環境中,周圍的一切都好像是針對自己過失的良方妙藥,砥礪節操,鍛鍊德行而不覺得;而在順境面前堆滿了前進的障礙,腐蝕自己的意志卻不知道。李景讓的母親鄭氏深知這一道理,使李景讓受到教育,從中我們也能得到一些啟示。
專勢弄權 慾火自焚
生長富貴叢中的,嗜慾如猛火,權勢似烈焰。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將自焚。
嗜慾:多指放縱自己對酒色財氣的嗜好。
一個生長在豪富權貴之家的人,豐富的物質享受,會令人養成各種不良嗜好和喜歡作威作福的個性,但不好的嗜好對人的危害有如烈火,專權弄勢的脾氣對心性的腐蝕有如兇焰,假如不及時給一點清涼冷淡的觀念來緩和一下他強烈的慾望,那猛烈的慾火雖然不致使人粉身碎骨,終將會讓心火自焚自毀。
一個人生長在富貴之家,物質享受方面可說應有盡有,因而養成了不良嗜好和喜作威福的個性,尤其是作威作福、專權弄勢,對人的腐蝕就好像兇焰,早晚會引火自焚。鍾會、鄧艾以兩路大軍攻滅西蜀,而鍾會心生反意,想要據險自守,做個劉備第二,進而兵臨長安滅魏,再起兵滅吳,一併天下於自己一人之手。但是擔心鄧艾為敵與自己作對。怎麼辦呢?鍾會想到告偽狀的方法,幾次密報司馬昭,說鄧艾心存反意。司馬昭畢竟是謀略場的老手,他雖然擔心鄧艾逆反,對鍾會卻也有疑懼之意。接到鍾會的密報,他對鍾會真正用意就瞭如指掌了。他寫信告訴鍾會說:“鄧艾有可能據兵自守,所以我派賈充領兵一萬入斜谷,前去援助你。我自己領兵十萬在長安,隨時準備接應。”司馬昭另派新兵之意當然不是為了鄧艾,而是為了鍾會。鍾會也不是呆子,他見司馬昭信便知是司馬昭對自己起了疑心,便倉促行事,擁兵而反,最後被殺身亡了。本想告假狀陷害鄧艾,使自己陰謀得逞,不想被司馬昭察覺而自陷死地。這正如老子所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個人的慾望好比是烈火,理智好比是涼水,涼水可以控制烈火,理智可控制慾望。當火勢與個人慾望達到一定程度時,物就會枯焦,人就會粉身碎骨,所以人必須加強道德修養,緩和自己的強烈個人慾望使自己健康地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
。。
人心一真 金石可貫
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隕、金石可貫。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