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管任何國家,所有偉大的人物在年輕的時候沒有不喜歡專心學習的。也許後來有了成就,事情多了,心思不在能專注在學習上了,但在他年輕的時候,要勝過同時代的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就一定要去用功讀書。譬如拿破崙,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抓到任何書都好像海綿吸水一樣,拼命念;因為他出身背景不好,沒有什麼學習機會,所以抓到書就唸,而且學了之後還能夠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心得,所以後來才能建立很大的功業。再譬如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他雖然是隻活了三十幾歲,但在小時候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師: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是希臘大哲學家,他到馬其頓宮廷去教十三歲的王子,這個王子後來變成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大帝之所以會在那麼早的時代就能有一種全球化的觀念,要把他的功業推廣到世界各洲,就跟他從小跟著偉大的老師專心學習有關。知識開闊了他的心胸,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的眼界超出了同時代的人。可惜他後來走偏了,只知道用武力去征伐其它國家。所以,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不要管別人的閒事,養成專心學習的習慣非常重要。因為年輕人心思比較單純,記憶力又好,這時候不學習就可惜了。而年輕時候的學習,等於累積了資源,為將來的工作生活中打下了基礎,一旦有機會學以致用,就會爆發出潛力,使人刮目相看。
《孟子》裡提到一個故事,說有兩個智商差不多的人,同時拜在圍棋國手弈秋的門下學習,結果學習成績大不相同,原因何在?因為第一位同學專心致志,認真聽講;第二位同學胡思亂想,以為會有天鵝飛來,準備要拿弓箭射它,最後當然學習效果不同。《莊子》裡也講了一個故事,說孔子看到一位老人家黏蟬,技術出神入化,像在地上撿樹葉一樣,很快把一麻袋裝滿了。孔子請教他,老人家你怎麼有這樣的本事?老人講的很簡單:我用心專注,天地那麼大,都不能拿來跟我交換蟬的翅膀。為什麼?因為各種誘惑我通通不看,只看蟬的翅膀。換句話說,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今天做這件事就把它做好,現在唸這本書就不要去想別的書。如果學開車,心中想到是游泳;學游泳,又想到打字;學打字,又念念不忘下棋;那麼到頭來註定什麼都學不成。我記得我們以前唸書的時候,上數學課看英文,上英文課看數學,為什麼?因為下節課要考那一科。結果該上的課沒上好,拼命準備下次要考的試,到最後每一科上課都不專心,只是應付考試而已。所以,不管當你是正在學習還是做一件事情時,你不妨問問自己,我能用心專注嗎?能像孔子那樣,把學習當成是趕火車嗎?能趕上了,還怕失去嗎?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什麼都可能學會。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4。把握時機
人生其實沒有秘訣,就看你如何把握時機,“學而時習之”,用心專注,不斷提高能力,讓自己不斷成長。這樣的人生,肯定愈來愈豐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兩千多年來,所有中國的讀書人從小就對這句話都朗朗上口。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我曾經跟學生說:“請你們用白話翻譯一遍。”學生一聽,沒反應了。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恐怕有詐。經我再三鼓勵,有個學生站起來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以後時常去複習,不也覺得高興嗎?”他講完以後。我說,反對的請舉手。沒人舉手。我說:“那好,再問第二個問題,從小學唸到大學,哪一個人是學了以後時常複習而高興的,請舉手。”沒人舉手。怎麼回事?是孔子講得不對?還是我們沒念懂?我想是我們唸錯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孔子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
這裡的“時”不是“時常”的意思,是“適當的時候”。譬如你孝順父母,要父母在場,才能夠孝順;你學習游泳,要在游泳池裡或者江河湖水裡,才能夠練習。一個人無論是學習任何東西,還是做人做事,都要在適當的時候把自己的所學加以印證練習,這樣就會感覺到高興。為什麼呢?因為你透過實踐,有了體會,有了心得,覺得以前不懂的現在懂了,以前不會的現在會了,覺得自己的生命成長了,當然高興。其實,不光學習是這樣,治理國家也一樣。孔子說管理一個國家要“使民以時”,選擇適當的時候徵用老百姓服勞役。古代是農業社會,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讓老百姓在春天蓋長城、築水壩,那農田怎麼辦?到了秋天,沒有收成,明年怎麼辦?所以孔子說,讓老百姓去服勞役,也要找適當的時機,不要違背農業社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