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者離開後,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始終都在互相勉勵,改善自己的過失。如果你交的朋友只是替你的過失找藉口,或是換一個方式來逢迎你,說你這好那好,你就永遠不會有機會改過遷善。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一大群人整天聚在一起,說一些八卦打發時間,沒有一句話是有意義的,又喜歡錶現小聰明,這樣的人很難有什麼希望。又或者“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論語·陽貨》)整天吃飽了沒事幹,沒心思去學任何東西,還不如去下棋呢。這類朋友也是要遠離的。
與“益者三樂”相對,孔子也提到“損者三樂”,也即有三種快樂是有害的。第一是“樂驕樂”,以驕傲自滿為樂。當我們某些成就高於別人時,便會產生傲氣,相信自己卓越出眾,無人能及。但驕傲所帶來的快樂,一定會造成別人的嫉妒。驕傲是自我中心的表現,很容易由此否定別人的能力。第二“樂佚遊”,以放縱遊蕩、無所事事為樂。遊玩其實不是一件壞事,但若以此為樂就變成自我放縱,貪圖享受,忽視了自己與別人的適當關係。第三“樂宴樂”,以飲食歡聚為樂。朋友聚在一起,只顧著吃喝玩樂、互相吹捧,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當然是有害的。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快樂只照顧到人的生理的、淺層次的需求,只能讓人暫時忘卻煩惱,表面上驕傲自滿,每天遊蕩玩耍,大吃大喝,但這種快樂很快就會重複而乏味,到時候刺激遞減,邊際效益就愈來愈沒有吸引力了。
人生的很多事情,是要跟朋友一起做的。你與不好的朋友相處時,雖然很多事情也會讓你覺得很快樂,但它不會幫助你提升心靈,只會讓你沉迷在非常具體的、低層次的、物質的慾望裡,獲得一種非常狹隘的、短暫的自得與快樂。而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在精神層次上能夠不斷向上提升,不斷自我反省、自我修煉,讓生命踏上正確的方向,邁向更廣闊的空間。在這方面對你有所裨益的朋友,才是你真正的良友。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6。孔子交友(1)
益者三友與損者三友的前提是:這六種都是朋友,不同的是前三者使你受益,後三者使你受害。孔子還有一種分法,把朋友分為中行、狂者、狷者,這是他自己的交友原則。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
孔子說:“找不到行為適中的人來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遠或潔身自好的人。志向高遠的人奮發上進,潔身自好的人有所不為。”
第一種“中行”,也即我們比較熟悉的中庸之道,行為適中,進退有節。有人把中庸之道誤會成做事溫吞吞的,走中間路線。事實並非如此,真正的“中行”是該怎樣就怎樣,言行在任何時候都能恰到好處,這非有高度的修養不能達到。能找到這樣的朋友當然是最理想的,如果找不到,找誰呢?狂者或狷者。
先說狷者。我教書這麼多年,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希望學生們先做狷者。何謂狷者?有所不為也。一個人受教育的基本表現就是有所不為,對於某些違法亂紀或沒有水準的事,不去做,不是不會做、不敢做,而是不屑於做。譬如我常常勸學生,考試作弊這種事情要不屑於做。如果這一點能夠堅持的話,將來進入社會,許多違法亂紀的事恐怕也就不屑於做了。
狷者如果能做到,不妨再做狂者。“狂者進取”,不斷奮發,向上奮鬥,有所為也。孟子提到狂者,常以曾參的爸爸曾點做例子。因為曾點經常把“古之人、古之人”掛在嘴邊,古人這樣好,古人那樣好,好像古人總是比較高尚、偉大的,值得我們去學習。他有這樣高遠的志向,以古代的聖賢來要求自己,不斷學習,進取向上,所以孟子把他列為狂者。
狷和狂,一個有所不為,一個有所為也;一個消極,一個積極。先不要做不好的事,水準不夠的事,然後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標準更高的事。兩個配合起來,當狂則狂,當狷則狷,那就是“中行”了,所以孟子稱讚孔子,說他是“聖之時者也”,“時”就是中行,代表孔子的表現總是恰如其分。
孔子交朋友,除了考慮到對方是不是中行、狂者、狷者,還要看他是否可以共學、適道、立與權。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
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的,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