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3/4 頁)
沒有後臺,沒有文憑,註定了這是給一個第一次離開家鄉,進入“社會”的青年的第一次“生活的無奈和現實的殘酷”。
農村兵退伍以後,面對著巨大的社會變化,面對著種種不公平的現象和行為,他們原本單純、樸素的思想如何去適應?
於是“一種近乎極端的方式在一起結義,然後作起了發財的美夢。”
這是一種怎麼樣的“結義”啊!不是十幾歲青少年的那種“盲目模仿”,而是五個退伍兵面對生活的艱難,面對錢權交易現象的最原始,最直接的反抗!
生活的艱難、作者碼字的辛苦、構思當中的“酸楚自知”,小說寫到現在雖然沒寫多少字,而這卻是我讀這書以後真實的第一感受。
第二、寫作
應該說,作者的水平是相當高的,我覺得應該毫不猶豫地用最好的詞語為之喝彩。
1、詼諧的文字
整個小說的文字風格是非常詼諧的,每每讓人忍不住看過以後再重新看一遍,毫不隱瞞地說,我是一直笑著看完這近8萬字的內容的。
實際上這些“詼諧”,嚴格來講,是屬於比較典型的“灰色幽默”,而就在這樣的笑聲當中,卻更加突出了一種悲傷的情緒。
詼諧而不譁眾取寵,字裡行間充滿了行雲流水般的寫意,對現實醜惡現象的批判和弱勢群體的無奈就是透過這些詼諧,透過讀者的笑聲顯示出來,喜劇的形式,悲劇的真實,這些都彰現出作者決不一般的文字掌控能力。
2、準確的人物心理把握
應該說像這一類的“都市現實小說”,人物心理的把握和描寫,實際上是擺在第一位的,也是最考究作者能力的第一指標。
我這裡只舉一例:
“周飛回來的時候腦子恍恍惚惚,黑燈瞎火的把車騎到了水溝裡,回到家裡就決定第二天早上動身去上海!這天夜裡,全家人都忙到了深夜,母親十一點多鐘還在煮茶葉蛋,周飛簡單的收拾完行李,跑到廚房,看見母親一個人坐在灶臺下偷偷的抹眼淚……”(摘自第二部第一章)
這一段是整個小說到目前為止最讓我感動的部分。聊聊數語,兒行千里母擔憂的場景活生生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讓我直接想到了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小說主角“周飛”,原本是勤奮向上的青年,誰知轉業以後不安心父母的安排,更參與組建了一個“黑社會集團”,巨大的落差,加上離家去上海是因為“犯事”後的行為,讓父母如何不更加擔心?“兒是孃的心頭肉”,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他?
3、精彩的人物刻畫'
準確地把握住心理活動,除了達到煽情的效果,更達到了豐滿人物的作用。
小說裡出場的人物幾十個,讀完細想,竟然沒有一個是雷同的,甚至還能在腦海裡浮現出他們的樣子。說實話,對於這一點實際上我很是有些驚訝的。
“老哥,你不能穿帥一點啊,老是穿著這身破迷彩服,一看就像個民工!” (摘自第二部第一章)
只是主角妹妹的話。可能我本身就有一個妹妹的緣故,一讀到這裡,倒是非常的溫馨。本書中類似於這樣聊聊數語就刻畫出一個人物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主角的同學嶽文平。
實際上我在這一章裡看到這一句:“周飛送走了嶽文平,回到房間裡才發現床上有一個信封,裡面整整裝了八張嶄新的百元大鈔!”時,情緒真的很是激動。因為自己工作優越的緣故,也經常主動贊助以前要好的同學,而這種幾十年的同學的感情,沒有什麼幣這句話更能概括。
至於想趙衛、單老闆等人物的描寫,這裡就不再多講,許多讀者已經用他們的筆作出了對作者的最好的表達
一般來講,準確把握和描寫人物的心理,最常用的就是透過一些細小的動作和平凡的事務進行烘托的手法,而本書作者在全文當中對此的大量運用,顯然已經達到了“大師”的水準,讓我多年來難得地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共鳴。
(順帶解釋一下為什麼這個書評裡面基本上都是摘自第二部第一章,原因無它,各類情感最為集中的體現)
4、角色立場的描寫
怎麼說呢,在小說中我們看不到作者明顯的道德立場,有的,僅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的看法,表達出來的情感,更多的是無奈。
比如他的戰友,“兄弟連”的幾個人,他們的行為和去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