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一會兒,第二個歌女又站起來唱,她唱的是一首五言詩:“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今寂寞,猶是子云居。”這首詩大家不太熟悉,它是誰的詩呢?是高適的。當然我要稍微解釋一下,古書中說,歌女又唱了一首絕句,實際上這四句詩,是高適的一首五言古詩中的一個片段,這首詩原來有二十四句,比較長,這是開頭的四句。這四句可以獨立成篇的,把它抽出來單獨作為一首詩也行,因為有獨立的意義,所以當時的歌女拿出來唱。高適一聽也很高興,也在牆上畫一道,說:“一首絕句。”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歌女站起來唱,也是唱的七言絕句:“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又是王昌齡的,叫《長信秋詞》,也是選到《唐詩三百首》裡的,很有名的詩。王昌齡就更加高興,轉過身去又畫一道,說:“兩首絕句。”這時王昌齡跟高適一起轉過臉來,朝著王之渙笑。王之渙臉上就掛不住了,他們兩人一個是一首,一個是兩首,自己卻一首也沒有。王之渙就說,你們不要高興得太早,她們這三個歌女,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東西!他說還有那個最美麗的歌女還沒有唱,待會她唱,要是還唱你們的作品,我就甘拜下風。要是她唱我的詩,你們就要拜我為師!又過了一會兒,第四個歌女,也就是王之渙說的長得最美的那個歌女站起來了,她開口一唱,就是:“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誰的詩?王之渙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也是選到《唐詩三百首》中的。這下王之渙就高興了,給他說中了,最美的歌女站起來就是唱他的詩。王之渙說,怎麼樣,你們兩個鄉巴佬,我難道是瞎說的嗎?三個人就哈哈大笑。那些歌女聽見這邊三個人哈哈大笑,就跑過來問,三位先生你們高興什麼呢?他們就說,你們剛才唱的詩都是我們三個人寫的。哎呀,那些歌女說,真是有眼不識“神仙”!大家一起過來朝他們行禮,邀請他們一起過去喝酒,大家都很愉快。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就說明在盛唐的時候,社會上面最流行的歌曲,受到人民群眾普遍欣賞的作品,就是詩,你詩寫得好,你的名聲就非常大,你就非常受民眾喜愛。
第一講 詩歌唐朝(5)
“旗亭畫壁”的故事發生在盛唐時期,盛唐時期唐朝經濟發達,國力強大,百姓安居樂業,又因為統治階級的提倡,整個社會都重視詩歌。到了中、晚唐時期,唐朝由盛轉衰,社會生活不再那麼浪漫、熱鬧,那麼,這種整個社會都喜愛詩歌的風氣,還能延續下去嗎?
這種風氣從盛唐一直延續到中唐、晚唐,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我們剛才提到王安石的話:“世間俗語言,已被樂天道盡。”這個白樂天,白居易,就是中唐詩人。白居易一方面是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才非常好,詩歌水平非常高;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通俗的詩人,相傳連不認識字的老太太對白居易的詩都是一聽就懂的。容易懂的作品就容易被人接受,所以白居易的詩在社會上被接受的程度非常高,雅俗共賞。有一年,白居易從長安被貶官到江西的九江,當時叫江州。從詩歌史的角度來說,這一貶對他是有好處的,白居易到了江州以後,才寫出了《琵琶行》,他不到江州的話,一輩子也寫不出《琵琶行》來。白居易被貶到江州以後,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好朋友元稹,他對元稹說:我這一次從長安貶到江州,走了三四千里路,一路上路過了許多小旅店,還路過了很多鄉村學校,還有寺廟,還坐了客船。這些建築,這些船隻,到處都題著我的詩。也就是說,到處都有人把白居易的詩題在牆壁上、柱子上。他還說,我一路上遇到的人,不分男女老少,白居易畫像有的是體力勞動者,有的是出家人,他們都能背誦我的詩。白居易很高興,這說明他的詩被很多很多的讀者所接受,大家都讀,大家都喜歡。我們現在還有明確的史料記載著,當時白居易的詩還有一個最狂熱的崇拜者,堪稱超級發燒友,這個人喜歡白居易的詩到了什麼程度呢?這個人姓葛名清。葛清有個習慣,他喜歡文身,文身就是在身上刺花,他在身上文的不是什麼青龍、白虎的圖案,他渾身都刺著字,他刺的是些什麼字呢?都是白居易的詩,他在渾身上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詩,前胸、後背、手臂、大腿上全刺著白居易的詩。而且他對身上的詩句非常熟悉,人家問某一句詩在哪裡?他用手向前胸一指,說在這裡。另一句詩在哪裡?他又把手向後背一指,說在這裡。他渾身上下刺滿了白居易的詩,所以他走來走去,大家說這是一個流動性的白居易詩板,古語叫“白舍人行詩圖”。因為白居易做過“中書舍人”的官,所以稱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