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龍劍劍鞘樸實無華,平平無奇,並未有特別之處,但李世民一拔劍出鞘,一股肅殺之氣,瀰漫大殿,整個大殿的溫度似乎了驟然下降,森然凌厲,劍寒九州。
杜荷神色微稟,但見那劍較之尋常劍要長上三分,從劍身到劍尖,盤握這一頭騰飛於九天的神龍,神龍似乎都在吞吐著寒森森的火焰,讓人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鋒芒畢露。
“好劍!”杜荷由衷讚歎,臉上也露出喜色。杜荷好劍,作為一個劍術大家,能得到一把好劍,確實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
“卻是好劍!”李世民收劍歸鞘,說來也怪,盤龍劍歸鞘的那一剎那,肅殺之氣,消失不見,殿裡的溫度似乎也恢復了正常。畢露的鋒芒,完完全全讓這樸實的劍鞘掩蓋了起來。
杜荷突然想到《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一段話,說道:“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這把盤龍劍與盤龍劍鞘正因對了這番話。”
李世民聽了這番話,虎目圓瞪,深深望著杜荷道:“這龍乘時變化,猶如人得志而縱橫四海。只是不知你小子是龍是蟲!”
杜荷笑道:“那要問李叔叔希望我成龍,還是成蟲了!”他對著李世民眨了眨眼。
李世民哈哈大笑了起來,“你小子果然是個滑頭,想要套你的話可真不容易!”他將盤龍劍拋給了杜荷,肅然道:“自然是成龍,而且是能夠為我大唐立下蓋世功勳的人中之龍。”
杜荷接過盤龍劍,深深作揖道:“還是那句話,為國效力,萬死無悔!”
杜荷告辭離去。
杜荷走後,李世民臉上的笑容更勝:他閱人無數,手下更是能人輩出:兵者有李靖,有李績,謀者有房玄齡,有杜如晦,武者也有秦瓊有尉遲敬德,他們那一個不是舉世無雙的人物?
但他李世民卻能讓他們一個個的俯首帖耳,這不得說是莫大的本事。
可杜荷的出現卻讓李世民有些拿捏不準,始終也看不透他,只是越接觸越覺得他身上的神秘能力越驚人。
李世民能夠自信的駕馭李靖、李績、房玄齡、杜如晦、秦瓊、尉遲敬德這些了得的人物,卻始終沒有自信能夠完全駕馭神秘的杜荷。
他需要確認杜荷的存在對於大唐究竟是利是弊。
答案正如他心中所想,或許他並不瞭解杜荷,但以能夠肯定,杜荷的存在對於大唐來說絕對沒有壞處。他的那句“為國效力,萬死無悔!”絕對是發自內心的呼喊。
作為一個皇帝,作為一個統治者,李世民唯一做的就是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接納杜荷的神秘,讓他能夠全心全意的為大唐江山效力。
杜荷回到了蔡國公府,杜如晦第一眼見看見了杜荷腰間的那把盤龍劍,神色微變,低呼道:“這可是盤龍劍?”
杜荷點了點頭,將馬蹄鐵一事,告訴了杜如晦。
杜如晦閉目沉吟了半響,道:“此事對我大唐騎兵來說確實是個福音,二郎這些奇思妙想,雖說有些怪異,但確實利在我大唐,為父甚為欣慰。只是……”他略露擔憂之色,道:“二郎年紀輕輕就如此受到皇上器重,留於宮中住宿不說,如今還將自己當年征戰疆場的盤龍劍賞賜給你。如此榮寵,便是在我們這些老臣中都不多見,更何況是你們年輕一輩。”
“爹爹這是擔心孩兒鋒芒畢露?”杜荷領會了杜如晦的意思。
杜如晦點了點頭,“為父身為宰相,備受恩寵,在朝中以隱隱惹人嫉恨。二郎又如此耀眼,只怕對二郎以後有所不利。”
杜如晦高居相位六年,對於一些事情看得異常通透。如今朝堂看似平靜,但其實卻是暗流湧動。
尤其是太子之爭,李世民正當壯年,年不過三十六七,至少還有二三十年的壽命。太子無德,不喜天朝文化,反好偷盜,崇尚突厥文化,私生活也極不檢點。
在這漫長的二三十年中,誰也無法肯定會發生什麼事情。
杜如晦雖無法肯定將來是否會易儲,但以他的聰明才智,以隱隱有所預料。
一但太子行為過激,觸犯了李世民的底線,一場政治風暴,將無可避免。
杜荷畢竟年輕,鋒芒過露,必將是他人拉攏的物件。在這政治風暴的中心,一但站錯崗位,勢必會給全家都帶來不可避免的傷害。
毫無疑問,杜如晦的擔憂是正確的。
歷史上杜荷正是因為太子之爭而站錯了崗位,與李承乾密謀對付李世民,結果導致了杜家身敗名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