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部分(第2/4 頁)
“難道?”
杜荷沉聲道:“莫不是吳王讓你來探我話的?”
房遺愛忙搖著頭道:“不如……老大別誤會。說實話,我與吳王確實很要好,他也曾讓我拉攏老大,給他探探口風。但我拒絕了……我房遺愛並沒有老大那麼有本事,但不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會出賣老大的。”杜荷在房遺愛的身旁坐下,笑道:“這個我相信……”他沒有多說什麼,一個人活在這個世上,總有一些真正能夠推心置腹的朋友。
房遺愛就是杜荷其中一個,對於這種朋友,不需要用理智來判斷他說的話。
房遺愛道:“不止是我一人這麼想啊,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這麼想。現在最有可能繼任太子的唯有吳王李恪跟魏王李泰,惟有他們才有實力相爭,老大不是說了嘛,李泰不可能是下一任太子,那只有吳王李恪了。”杜荷搖頭低聲道:“你是我兄弟,這話我也不瞞你。魏王李泰不可能,吳王李恪也不可能……他們越爭就越不可能……”杜荷沒有將話說下去,真正能夠了解李世民的人不多。
杜荷與李世民相處了多年.也不敢說自己瞭解這位千古一帝。但是結合李世民在後世的所作所為,杜荷能夠猜透一些李世民的心裡想法。
李世民是一個很複雜的皇帝,他有著君王冷酷無情的一面,也有著重感情的一面。
玄武門之變,他為了皇帝的寶座,弒兄逼父,完全可以說是他人身中最大的汙點。
杜荷並不清楚李世民有沒有後悔過,但很明顯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他的老路。
歷史上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並不是因為李治有多少多少能耐,更不是因為李治有多少多少才華。
立李治的原因只有一個,那便是李治生性偏軟,他不會對自己的兄弟下手……就這麼簡單!!~!
..
第六章 凱旋日,受彈劾
第六章 凱旋日,受彈劾
自古以來,所有皇儲都離不開兩點。其一、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這是千百年以來,老祖宗定下的規矩。以嫡長子為第一順位,然後是嫡次子,若無嫡子,這才輪到庶長子。另外一點是立賢不立嫡。這一條,顯然是有違老祖宗定下的規矩,然而卻是最適合國家長治久安的一種方法,大多有遠見的君王都會選擇此項。
另外在清朝還衍生了另一種立儲方式,就是效仿野獸,讓皇子相互爭鬥,爭贏的就是太子。也因此,來了一個滿清無弱君的傳言。且不說這是不是大話,反正奴清兩百年,沒有幾年是像樣的。尤其是科技,自古到今,華夏的科技遠遠領先於世界,一到了清朝這裡就打落底谷。
然而擇儲的方式到了李世民這裡卻產生了異變。
他不選擇文采飛揚的李泰,也不選擇文治武功,英果類他的李恪,出人意料的選擇了毫不起眼的李治。
只因為在李世民的眼中,能夠保住自己兒子的性命,比給大唐立一個如自己一般的鐵血君王更有意義。
故而,杜荷幾乎斷言了李泰、李恪,失去了做太子的資格。
他們爭的越厲害,相互之間的仇恨也就越大。恨越大,彼此就容不得對方,這樣他們也就失去了成為太子的真正關鍵。
李泰的夢做的很好,他以為自己戰勝所有的皇子,壓在所有皇子的頭上,那他就一定是下一任太子。卻沒有想過,李世民這位千古一帝,對於大唐王朝是完全的掌控。
他要立誰,就能立誰,誰也干涉不了,並不是規定了隻立勝者。
在杜荷眼中,李泰已經是沒有任何的希望了,李恪到還有一絲希望,因為他在江南偏遠之地,遠離長安,避開了與李承乾的儲君之爭。只要他能夠無視太子之位,做出不爭的姿態,全心發展江南,在江南幹出一番輝煌的成就,讓李世民側目,他便有希望。但是李恪是有野心的,以退為進,在沒有人指點的情況下,他未必做得到。
至於流傳甚廣的身份之說,說李恪是楊廣的外孫,立李恪會讓大唐王朝不知姓李姓楊。杜荷覺得這一說法,不大可能。自古都是子隨父,還沒有子隨母的。況且,就是是李恪繼承了大唐的江山,相信他也不會腦袋發熱,秀逗的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楊,將繼承的李唐江山,改成楊隋天下。
歷史也證明了這一說法,說不通。如果李恪因為身份的關係,真的沒有希望,那長孫無忌又何必殺他?
長孫無忌殺李恪的原因是“以絕天下望”,如果沒有一點可能,又哪裡來的天下望?
反觀李治,杜荷覺得希望最大的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