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眾歸順了唐朝。與此同時,吐蕃開始興起,對河西走廊地區和西域及劍南地區構成了嚴重威脅。
提到唐朝與吐蕃之間的戰爭,就不得不提到哥舒翰。哥舒翰,西突厥哥舒部落人。突厥習慣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所以這個部落的人都姓哥舒。哥舒翰出身富貴,父親哥舒道元為哥舒部落的首領,做過唐朝安西大都護府的副大都護。母親尉遲氏是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王之女。
哥舒翰父親為部落首領,母親是于闐公主,家中有錢有勢,養成了他豪爽、好俠縱酒的性格。他為人仗義疏財,義氣重諾,又喜歡飲酒賭博。他的整個青年時期就是在衣食無憂的生活中度過,一直是無所作為。當哥舒翰40歲的時候,父親哥舒道元在長安去世。哥舒翰遵從中原習俗,到長安為父守孝三年。因他整日無所事事,長安尉很瞧不起他。哥舒翰這才“慨然發憤折節,仗劍之河西”,一氣之下跑到河西,投在河西節度使王倕門下,當了一名小小的軍官。
不久,善於發現人才的王忠嗣接替王倕擔任節度使,將哥舒翰提拔為衙將。哥舒翰好讀書,對《左氏春秋》、《漢書》尤其感興趣。由於他通曉大義,仗義疏財,為人又重義氣,所以頗得士兵擁戴。
天寶六年(747年),王忠嗣再次提拔哥舒翰為大斗軍副使。同時還提拔契丹人李光弼為河西兵馬使,充赤水軍使,共同負責經略吐蕃。大斗軍駐防在大斗拔谷(在今甘肅民樂縣東南,甘、青兩省交界處的扁都口),那裡是河西走廊通往青海的捷徑。因防守有功,哥舒翰被晉升為左衛郎將。當時吐蕃騷擾邊境地區,哥舒翰率軍與其戰於苦拔海。吐蕃軍分成三隊,從山上依次衝下出擊。哥舒翰手中長槍折斷,便持半截槍迎擊,奮勇衝殺,連破三路吐番軍,所向披靡。從此,哥舒翰威名遠揚。戰後,哥舒翰擢授右武衛員外將軍,充隴右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
隴右,就是今天甘肅的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關西,就是今天的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段。在哥舒翰到任以前,每到麥熟季節,吐蕃便出動大批兵馬到積石軍(今青海貴德)來搶奪麥子,並且還狂妄地把積石軍稱做“吐蕃麥莊”。因吐蕃勢大,加上行蹤出沒不定,唐軍當時無人能夠防禦。哥舒翰聽說後非常憤怒,立即作出了精心部署。先派部將王難得、楊景暉等率兵馬至東南谷設伏。到了收穫季節,吐蕃果然派出5000騎兵前來搶麥。到積石軍營壘後,吐蕃以為唐軍跟以往一樣,依舊縮在城中不敢出戰,便大大方方地放馬脫甲,開始入田割麥。這時候,哥舒翰親率精銳騎兵,從城中突然殺出。吐蕃軍猝不及防,匆忙上馬迎戰,結果死傷過半,餘者奪路而逃。當逃至東南谷時,王難得、楊景暉等伏兵四起,一舉將吐蕃殘軍全殲。此戰大獲全勝,吐蕃5000騎兵,竟無一人逃脫。從此,吐蕃再也不敢來搶麥。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三 哥舒夜帶刀(2)
哥舒翰有家奴名叫左車,年齡只有十五六歲,卻是膂力過人。每次出戰,他都緊跟在哥舒翰身邊。哥舒翰擅於使槍,每當追上敵人時,先用槍搭在敵人的肩膀上,然後大叫一聲。當敵人驚然回頭,便趁機直刺咽喉,順勢挑起敵屍五尺多高,再摔在地上。左車立即下馬,斬敵首級。主僕二人一直如此配合,甚為默契。敵軍見此,無不心驚膽寒。事見《舊唐書·卷一百零四·哥舒翰傳》。宋朝大學者蘇軾對此有詩吟道:
“路旁拾得半段槍,何必開爐鑄矛戟。用之如何在我耳,入手當令君喪魂。”
哥舒翰曾率兵追擊敵軍,但由於戰馬受驚,陷於河中。這時3名吐蕃將領前來刺他,他大喝一聲,三將嚇得都不敢動。不久救兵趕到,將三將全部斬殺。哥舒翰威名由此可見一斑。有一首假託“西鄙人”所作的《哥舒歌》在隴右一帶廣為流傳:“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充分地反映了一方的黎民百姓對哥舒翰的信賴和讚頌。這首五言絕句後被選入蘅塘隱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中。
玄宗在位期間,極喜邊功。天寶六年(747年)七月,詔河西、隴右節度使(治鄯州,今青海樂都)王忠嗣去攻打戰略要地石堡城(又名鐵刃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但王忠嗣一向以持重安邊為己任,認為:“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舊唐書·卷一百零三·王忠嗣傳》)王忠嗣的態度引起了玄宗的不滿。
同年十月,好大喜功的玄宗改派將軍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