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回去問楊貴妃:“楊國忠屢次進言祿山欲反,妃子你說,安祿山待我們如此忠誠,會謀反嗎?”
楊國忠可是楊貴妃的堂兄啊,弄得不好,她那親愛的哥哥很可能要失去聖寵。換了別的女人,哪怕再傻,那時候也會狡猾地說,有可能,你還是注意點好。倘若楊貴妃這樣說了,既為哥哥打了圓場,也表達了對玄宗的關心,同時也沒有干涉朝政。可是我們親愛的小女人楊貴妃,她當時有一隻名叫“雪衣女”的白鸚鵡死了,正在為之傷心,她皺著眉頭道:“您看,我哪有心情管這個,別問我了!”
你看,一隻鸚鵡和一個國家,楊貴妃就是這樣的不知輕重緩急。難怪玄宗只有嘆息一聲,自語道:“唉,真悶!”
歷史就是這般玄妙。一個不問政治一心只想好好過日子的女人卻將政治帶入了危機,將國家陷入了泥潭;而一個不擇手段專事權術的女人卻將國家引入了巔峰。
還是回到那個八卦問題吧。假如你是女人,你願意做楊貴妃還是武則天?假如你是男人,你要楊貴妃還是武則天?若干年來,有關林黛玉和薜寶釵的選擇題總是各有千秋難分上下,倘若這一次將武、楊二人並排放著,我斗膽估摸一下,楊貴妃一定會將武則天輕鬆PK掉。
自序(1)
唐朝從公元618年建國,到公元907年滅亡,一共延續了289年,歷經20個皇帝,是公認的中國封建王朝鼎盛的朝代。唐朝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等,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無不受到唐朝的深刻影響。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唐朝連同宋朝,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唐朝國力鼎盛之時,連羅馬帝國也無法望其項背。而唐帝國超越羅馬帝國的,顯然還不只是國力強盛如此簡單。羅馬帝國覆滅後,就再也沒有羅馬。而唐帝國滅亡後,中國還在,之後還有宋代、元代等朝代延續。這顯然能引發我們更多對唐朝的關注和思考。
唐朝強盛的頂峰是在唐玄宗手中實現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開元全盛”景象。“開元初,上勵精理道,鏟革訛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自開遠門西行,亙地萬餘里,入河湟之賦稅。左右藏庫,財物山積,不可勝較。四方豐稔,百姓殷富,管戶一千餘萬,米一斗三四文,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百官各有職守,諸事各有儀程,唐玄宗每日臨朝審斷是非曲直,如同流水一樣順暢,天下大治,海內歌舞昇平,有杜甫律詩為證: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然而,好景不長。天寶年間,人君德消政易,宰相專權誤國,邊將包藏禍心。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持續達8年之久。唐朝的政治與經濟境況因之急轉直下,從此一蹶不振。唐玄宗也由此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一半明一半暗”(毛澤東語)的皇帝。他在位的前期,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他在位的後期,一場歷史上罕見的社會大###導致唐朝由盛轉衰。在唐玄宗的身上,充分表現出一個歷史人物的複雜性。
安史之亂爆發,“兵起之後,列郡開甲仗庫,器械朽壞,皆不可執,兵士皆持白棒。所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安祿山率兵南進,“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叛軍一時如入無人之境。隨即潼關失守,兩京迅速淪陷,整個大唐陷入極大的混亂之中。大動盪的來臨,註定要改變很多人的一生。歷史潮流中人的變化,與人在歷史棋局中的作用,在這一年彰顯得格外明顯。舉例來說,倘若不是楊國忠一逼再逼,安祿山也許並沒有真正謀反的意志;倘若不是唐將張巡死守睢陽,扼一城而安天下,甚至付出了吃人的代價,江淮必然淪陷在叛軍之手。這兩種假設前提任何一種成立,歷史必然改寫,必定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走向。
安史之亂後,地方藩鎮割據,內廷宦官專權,朝中朋黨相爭,邊疆報警不已。唐憲宗重振皇權、削弱藩鎮,出現短暫的“中興”。然而,在紛繁的矛盾中,藩鎮連兵可使朝廷流亡,宦官弄權能夠廢立皇帝,強盛的唐帝國沒有能夠再度輝煌起來。自唐懿宗起,“國有九破,民有八苦”的狀況愈演愈烈,民眾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唐朝廷步入了名存實亡的絕境。各地節鎮相互兼併,形成新的瓜分格局,唐朝最終為後梁取代。
可以說,公元755年是歷史上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