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你的面前,以每天走30裡的速度計算。他們不斷的走,日復日, 年復年,也需要走上17年零3個月,這條人龍才走得完。”
問題是這條世界上最長的人龍將要走向那裡呢?戴德生一點不懷疑這些人正在走向滅亡。在他徒步到中國泰州辦事的途中,戴德生一邊沿途觀察,一邊不停地思索:
這裡每隔兩三里就有一個鄉村或集鎮。千千萬萬人在這裡出生、長大、死去,從來沒有離開家鄉半步。令人想到這裡,就感到非常痛苦。
戴德生痛苦什麼呢?他痛苦這些人不知道福音,而不知道福音,這些人唯一的結局就是滅亡。在描述過這些悲慘的景象後,他狠狠地敲打他祖國的基督徒:
你們能否袖手,坐視不救,眼見這千萬人走向滅亡?他們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沒有人給他們傳福音。但英國人民卻清楚地知道,使英國有今日,也使我們有今天,全賴這福音。
最後,他給他的同袍說起主耶穌的教導:
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原來,基督教認為,死並不是生命的結束。一個人只有相信上帝,他的靈魂才能得救,死後才能上天堂。天堂是人死後能去的最美最好的地方。而不相信上帝,人生的結局就只能是永遠的滅亡。
這些傳教士在中國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大多數中國人認為他們談論的死後如何如何的問題是無稽之談。他們極其重視的屬靈問題,中國人並沒有這種需要。正應了一句話“熱臉碰到了冷屁股”
我的同學波波信誓旦旦地說:我就想下地獄。
儒家的孔子是中國人的榜樣。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當他的學生向他請教“死”的問題時,他一句話打發了他:“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不是不信,孔子是不語,不語不等於不信。不語一方面是他自己也沒有搞清楚,一方面是希望他的學生不要分心,集中精力做事。孔子的興趣不在宗教,他是一位政治學家和倫理教師。他極有可能讀過《聖經》的裡面的箴言篇,並吸收箴言裡的部分真理建立了他的理論體系。因為從最近的歷史考據看,遠古人類的交流遠比我們認為的要密切;所羅門《箴言》作於約公元前1000年,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世紀。400多年的時間足以讓《箴言》傳到中國。
孔子不讓中國人糾纏“死”的問題,他知道這個問題很複雜,想不清楚,不僅想不清楚,而且腦袋越聰明,越想這個問題,腦殼越糊塗。而不去管這個問題,似乎對個人和社會夜沒有什麼不良影響。但毫無疑問,孔子這一“勒馬懸崖”,產生的後果是:一方面,讓中國人民具有入世精神,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另一方面,卻把中國人民永遠置於懸崖邊上。
因為,“未知死,焉知生”。不知道死就不知道人生的方向,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就不能明白人生的意義,不明白人生的意義就不能行出正確的方向,不行出正確的方向就不能進入天堂,不進入天堂就要下地獄。
而地獄是人活一生的最悲慘的歸宿。
對於中國人來說:如果人有靈魂,如果真的有天堂、有地獄,那孔子的“勒馬懸崖”就太可怕了。
這就是100年來東方人和西方人最難相互溝通的地方。
但我們現在知道,即使撇開靈魂、天堂、地獄不談,信仰對於一個民族建立永久和諧社會其實大有益處。很多人將美國的富強歸結為有一部好憲法,但美國人不這樣看。喬治&;#8226;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告誡美國人:
理性與經驗讓我們不可以幻想,丟掉信仰的原則而國家道德會大行其道。
約翰-亞當斯說:
我們的憲法僅僅是為有道德與宗教信仰的人民而制定。
如果美國人不信仰上帝,再好的憲法又有何用?
“早聞道,夕死可矣”。我們無法瞭解孔子這位文化巨人的真實想法,是感慨明白人生真理的艱難?還是表明追求真道的決心?或者,是為自己窮一生的努力,卻一直未能找到真道的嘆息?
同學同行,何其美好
1887年1月27日,柏格理和他的同學,小他兩歲的弗蘭克,抱著拯救中國人靈魂的抱負,從荷蘭南部的提爾堡上船,3月14日抵達上海吳淞口。
到上海後,當時連一句漢語都不會講的柏格理和邰慕廉,受到中國內地會傳教團的歡迎與關照。兩位新來的傳教人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