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頁)
1964年,因宗教界進行煽動並提出抗議,巴列維為了平息他們的不滿情緒,下令釋放了霍梅尼。
霍梅尼出獄後,很快又組織了一次群眾示威,反對政府給美國人治外法權的議案。對此,巴列維極為惱火,他恨不得將霍梅尼置之死地而後快,但這時他已無權處死霍梅尼了。
因為在1963年那場動亂之前,庫姆的宗教界領袖——大阿亞圖拉們,看到圖謀反叛的霍梅尼面臨殺身之禍,於是就到他的家裡聚議,吸收他為宗教領袖,於是霍梅尼也成了一位大阿亞圖拉。這樣霍梅尼便享有了一項特權——不管他從事什麼活動,國王都無權處死他,而只有宗教界領袖才可以處分他,出於無奈,1964年底,巴列維國王把霍梅尼發配到土耳其的伊茲密爾,後來又把他轉移到伊拉克的納傑夫,霍梅尼於是便在納傑夫定居下來。這樣,巴列維贏得了第一個回合的勝利。他為自己拔掉了這個眼中釘、肉中刺而慶幸。但是,霍梅尼是一個倔強的人,他並不認輸。他在離開伊朗的時候說道:“人民到底是聽誰的話,聽我的還是聽國王的,咱們等著瞧吧!”
霍梅尼到了納傑夫後,一邊在神學院執教,一邊指揮對巴列維的鬥爭。各種反對派都聚集在他的周圍。就是在這裡,他寫出了《伊斯蘭政權》一書,公開號召推翻巴列維王朝。在伊朗,自從霍梅尼被放逐後,宗教界的不滿情緒一直在增長。
清真寺歷來是伊朗反對派的傳統中心,教士們把對社會和政治的批評,同他們的講經摻和在一起。大批參加聚禮日活動的教徒,聽到了非法帶進來的霍梅尼在納傑夫演講的錄音,他們把在清真寺聽到的東西到外面四處擴散。這樣,霍梅尼的聲音在全國都能聽到。在什葉派的旗幟下,伊朗人民集中了推翻巴列維統治所必須的力量和一致性。
1978年1月8日,巴列維未同任何人商量,就強令德黑蘭報紙刊登一篇大肆貶辱霍梅尼的匿名文章。這下子等於觸發了火藥桶。在聖城庫姆,虔誠的教徒們在清真寺周圍進行示威遊行,抗議對宗教領袖進行人身攻擊。警察向示威者開槍,打死了好幾個人。
於是,在德黑蘭便開始了一系列的送葬儀式。因為按照伊朗的傳統,在人死後的第四十天要舉行這種儀式以紀念死者。由於每次示威遊行都有人死亡,因此每隔四十天都有信徒們衝破警察的阻攔,冒險上街遊行。參加這種示威遊行的人,大多是非教徒的反對派,他們中有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宗教儀式的遊行,從而擴大了抗議者的隊伍。
1978年2月18日,大不里士的數千名群眾舉行了紀念庫姆死難者的示威。示威發展成為騷亂,人們襲擊銀行、電影院和復興黨的地方辦事處,並且第一次喊出了“處死國王”的口號。在騷亂中,又有幾名群眾被警察打死。3月30日,在德黑蘭等一些大城市裡,為響應宗教領袖們的號召,舉行了哀悼大不里士死難者的遊行。警察再次進行干預,發生多起傷亡事件。
震撼全國的為期40天的惡性迴圈,就這樣發展起來了。
這場爭鬥也就日益演變成一場宗教革命。到1978年下半年,伊朗國內反國王的鬥爭已經公開化了,罷工示威此起彼伏,而這場鬥爭的大本營就在納傑夫。
巴列維國王為了拔掉霍梅尼這根肉中刺,穩定他的統治,他指示外交大臣與伊拉克外交大臣談判驅逐霍梅尼出伊拉克的問題,談判獲得成功,伊拉克同意將霍梅尼驅逐出境,巴列維國王如願以償。
1978年10月3日,被迫離開納傑夫的霍梅尼乘坐一架波音飛機,降落在法國奧利的一個簡易機場上。當這位纏著黑頭巾,蓄著又長又白的鬍子的宗教領袖出現在機艙口時,在此迎候的朋友們立即圍了上去。他們驅車前往離巴黎市中心幾英里的諾夫勒勒夏託,霍梅尼將在那裡定居。
此刻,巴列維正在德黑蘭的王宮裡搓手慶幸,他寬慰地微笑著,自認為在計謀上比反對派略勝一籌,再次佔了上風。
為此,他還特地給在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的外交大臣發了賀電。但他未曾想到,10月3日這個日子,不僅標誌著他統治結束的開始,也·標誌著伊朗的2500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果。
7。6 失去孔雀寶座亡命異域
以前在納傑夫時,霍梅尼不能充分自由地進行政治活動,伊拉克當局對他實行嚴密監視,限制他的來訪者的人數,而且禁止外國記者接近他。他到了法國後,由於電視、電臺和報刊的廣泛宣傳,他一下子被推到了國際政治舞臺的前臺,他的啟示甚至比過去更加容易傳給伊朗群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