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德,是安拉的使者。
開始時,只有很少的人聽他的宣講。穆罕默德甚至懼怕自己的安全,和他的信徒於公元622年逃往麥地那。這次逃逸,阿拉伯文稱之為“赫什拉”,成了伊斯蘭的紀元之年。在麥地那,穆罕默德贏得了很多信徒,他們不僅把穆罕默德當成是宗教領袖,而且也當成政治領袖“伊瑪目”(首領)。他在這裡定下了向麥加方向朝拜的規矩。逃逸後過了七年,穆罕默德已經有了很多信徒,他返回了麥加,作為先知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直到他於公元632年去世,穆罕默德的學說得到了所有阿拉伯部族的認可。這個學說寫在一本書裡,即古蘭經,並稱為伊斯蘭,意思是“昇華至神的意志”,或“順服安拉”。古蘭經是伊斯蘭的“聖經”。它詳細規範信徒的生活準則,直至日常行為細節;它確定祈禱詞的內容和誦讀的次數及祈禱的方式方法,制定了飲食和禁食的規範,規定了禁止的行為和罪孽,以及詳盡的懲罰方式。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有很多共同點,但也有差別。最重要的差別是,伊斯蘭教不僅想作為世俗國家中的一個宗教團體。古蘭經不僅規範宗教生活,而且也規範全部生活。宗教和政治,教會和國家,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都無法截然分開。嚴格遵循這個學說,直至今天還決定著伊斯蘭國家的性質。它們可以是寬容的 — 這在歷史上常常是這樣 — 但也可能是專制和不寬容的。
穆罕默德死後,“哈里發”作為他的代表接管了政權。在後來的幾百年裡,阿拉伯人征服了中東,越過埃及和北非直至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他們所以優於敵人,是他們傳教的堅定意志,他們堅信,在為傳播信仰的鬥爭中死亡,會使他們直接進入天堂。
在以伊斯蘭教為主的世界,他們的文化和希臘、波斯和印度文化相遇。這使得被稱為“朝陽之國”的東方世界,經歷了一次文化大繁榮時期。重要的文學和科學著作被翻譯成為阿拉伯文,其他文明的知識,例如希臘文明,被接受和進一步發展。例如數學,阿拉伯人引進了十進位制和數字的新寫法,我們至今還在使用。和古希臘重視用思考解釋世界的方式相反,阿拉伯的科學家則更看重提高實用的試驗 — 實驗 — 以此種方式獲取物理和化學上的新知識。他們精確地計算太陽、月亮和星球的執行軌道,並證明地球不是一個平面,而是一個球體。這對航海具有重大意義。同樣在醫學領域他們也居領先地位,發現了很多植物的治療作用,開發了很多藥品並進行外科手術。他們為此在城市修建了醫院。最後我們還要感謝阿拉伯世界創造了一部最精美的圖書: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為了拯救自己的性命,為蘇丹講述的童話和故事《一千零一夜》。
今天,伊斯蘭教已經成為世界大宗教之一,大約有10億信徒。
加洛林王朝
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沒落之後,日爾曼各部族控制了大片歐洲。由於他們之間並不一致,所以相互經常發生戰爭。戰爭中,狡猾殘暴的法蘭克君主赫洛維格(Chlodwig)率領大軍逐漸攻戰了越來越多的地區,到公元500年成了大法蘭克國的國王,後來的法蘭西、德意志和荷比盧各國均在此地形成。赫洛維格承認了基督教,並接受洗禮,要求全體臣民一律皈依基督。於是,基督教就成了法蘭克國的官方宗教,但異教的風俗習慣還一直和基督學說並存了200多年。最終的基督化是透過八世紀初的教士的努力和後來的主教卜尼法斯完成的。
這個時期,墨洛溫王朝赫洛維格的一個後人佔據著法蘭克國王的寶座,但他只能坐在寶座上吃力地念著別人給他寫的演說稿。真正處於統治地位的,實際是王國的最高官吏“管家”查理·馬特。他於公元732年獲悉,一支阿拉伯大軍已經成功地越過比利牛斯半島向法蘭克國挺進。他立即率領軍隊迎向阿拉伯大軍,並於公元732年10月在土爾斯和普瓦提埃擊敗敵人,把他們趕回比利牛斯。從此制止了伊斯蘭繼續對外擴張,留在了東方地區。
查理·馬特的兒子丕平認為,誰代替國王處理政務,誰也就應該成為國王。在教皇的默許下,他把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希爾德里赫(Childerich)三世趕入修道院,讓貴族任命自己為法蘭克王國的新君主,並樹立了加洛林家族的統治地位。為了使這個統治地位更為穩固,他還專門索取了教皇的祝福,並讓國內的各個主教為他塗聖油讚美。就此,他在法蘭克國曆史上首次使政治、宗教和教會聯結了起來,所採用的方法直到二十世紀仍為歐洲的國王和皇帝學習的榜樣。丕平之後的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