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物,也就是馬宏楠昔日的所謂“密友”賈送歡,也刻畫得非同一般。這是一個自私貪婪、翻臉無情、排除異己、結黨營私,靈魂被銅臭扭曲的勢力。但作者在塑造他時,並沒有將他簡單化、臉譜化,而是從多角度多方位竭力在挖掘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造成他靈魂扭曲的社會背景,使讀者在憎恨這個人物的同時,又不免發出一聲長嘆,痛恨這個人物在金錢的世界裡竟活得是那樣可憐。同時,對於馬宏楠在懸崖邊挽救的商界“宿敵”、黑道頭目賀生林,不論是作者先貶後褒也罷,還是先抑後揚也罷,但這個賀生林最終能良知迴歸,棄惡從善,扶危濟困,卻正好彰顯了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美好必將同化假醜的這一人類發展的必然規律。
從小說的藝術品位上看,作者傾盡六年心血寫就的這部作品還別具詩意韻致。主人公馬宏楠內心世界波瀾起伏,書生意氣中特有的那種睿智、誠信、豁達、堅韌的優良品質以及身處逆境時的拼爭、焦慮、心酸、落魄的心理歷程,都被作者精細鋒銳的筆鋒剖析刻畫得淋漓盡致,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同時,由於作者善於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語言動作緊密的揉合在一起,既賦予人物以豐富的內涵,又兼濟鮮明的個性,使其鮮活傳神如浮雕般逐一展現在讀者面前,故而便達到了過目不忘的藝術效果。不僅如此,作品還著意講究唯美語境的依託,以詩一般的語言敘述刻畫故事情節和周圍環境,使其達到情景交融,感會於心。在這裡,作者寫景不嬌柔不做作,語言富有表現力,細膩生動的描寫中留下的全都是小城生活的原汁原味:野外的樹枝、枯葉、麥苗、山脈,河道中的細流、淡紅略帶微紅的太陽,還有那獨特的雪景,蒼茫起伏的丘野,細細品讀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農村風景水墨圖,而充滿了田園生活的詩情畫意。
當然,作為一部反映知識分子步入不惑之年後,為事業求索、跋涉於商海的勵志之作,這部小說的長處和它的不足之處一樣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在人物的塑造上,除了作者精心刻畫的幾個主要人物之外,所餘陪襯人物卻顯得有些蒼白而不夠豐滿。其次便是在情節的處理上,跌宕起伏有餘,細膩程度卻不足,該濃墨重彩時一筆代過,不該渲染時卻顯得有些羅嗦。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當然,這僅只是我的一些讀後觀感,也許語言有些偏頗之外,但我想讀者是不會介意的,尤其是楊聽濤先生。因為不管怎麼說,我們還算是一嶺之隔的鄉黨,雖然在此之前,我們還從沒見過面,正是有了這部小說做媒介,且有了遠線上胡之鄉的我的好朋友王福林先生的多次稱道,楊聽濤先生從此就走進了我的視野。這是一個很瘦弱很頑強的人,就像長在商洛山中的一棵芨芨草,雖然土壤貧瘠使他無法長成參天大樹,但依然會用綠葉滋潤著腳下的那一方山水。此後得知:剛步入中年的楊聽濤,正如我的想象一樣,卻已是幾經了生活的磨難,飽嘗了人世的滄桑。雖然他屢遭現實生活的重創,家庭經濟狀況也十分拮据,但他矢志不改,始終對文學的信念執著如一,不管窗外季節如何變換,依然抓著手中那支用禿了的筆,專注於對社會深層問題的思考和開掘,終用六年多的時間,數易其稿,完成了這部50萬字名為《隨風飄逝》的長篇小說。也許,個人命運的頻繁變數,生命歷程的坎坷曲折,使他的作品才有瞭如此厚重的生活積澱,使他的文字才有瞭如此震撼心靈的張力。如果作者沒有深切的社會體驗,沒有洞悉一切的敏銳觀察力和解讀世俗的判斷力,是很難寫出這般融鮮明時代特徵與強烈社會責任感於一體的佳作的。
總之,這部小說不僅有著很強的文學鑑賞價值,而且融思想性與藝術性於一體,可讀可思可辯,亦莊亦諧,雅俗共賞。作為近幾年來一部難得的好作品,我相信它的問世,一定能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與喜愛。
巴爾扎克說過:“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就用這句話,權作《隨風飄逝》序言的結束語吧。
丁亥年荷月於長安
()
內容提要
主人公馬宏楠,是畢業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的大學生,和眾多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一樣,馬宏楠懷著一顆火熱的心,對未來充滿了寄託和希望。
主人公馬宏楠是個具備正直、善良、誠實、吃苦、樸素等傳統美德於一身的人,無論是工作中還是和朋友之間,馬宏楠做人以信義二字為準則。馬宏楠和早已訂了婚的農家女楊鳳娟結為夫妻,雖說馬宏楠是個國家幹部,但仍然生活在農村,他在農村的家離單位不遠,卻也少了夫妻兩地分居的苦處。
自幼酷愛文學的馬宏楠,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