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蟠蚯康囊還嵴椒ā�
進入8月以來,臺灣海峽戰雲密佈,雙方機艦相互對峙追逐纏鬥,幾乎無日無之。累積分析,接戰區域,十之八九,都在馬祖一帶,最多時,馬祖島上尖厲的空襲警報一日響起十數次,金門方面卻相對靜寂。
參謀本部情報次長向蔣“總統”報告研判結論,認為:雖不能排除共軍在金門冒險的可能性,但共軍近期最有可能攻擊的是馬祖。
蔣介石沉默良久,終被說服,決下令臺灣戰略預備隊,海軍陸戰隊一個師即刻啟程,增援馬祖,防患未然。
馬祖“吃緊”,金門放鬆。廈門雲頂巖對“國軍”的調遣頗感滿意。
上午9時,廈門雲頂巖收到北京發電:
立即集中力量對金門國民黨軍予以突然猛烈的打擊(不打馬祖列島!),把它封鎖起來。經過一段時間後,對方可能從金、馬撤兵或雖然困難很大還要掙扎,那時是否考慮登島作戰,視情況而定。
對大、小金門島實施第一次大規模的炮擊,於23日開始,著重打擊指揮機關、炮兵陣地、雷達站和停泊在料羅灣碼頭的敵海軍艦艇。先打三天,看看國際反應和臺灣當局動態後再決定下一步行動。
前指立即召開作戰會議。
作戰方案是現成的,稍事修改,填寫實施時間,呈報北京:
……準備於23日下午17時30分開始炮擊,首次以海岸炮6個連,集中打擊金門料羅灣敵海軍碼頭附近停泊的艦艇。同時以陸軍地面炮兵33個營,集中打擊敵大金門防衛部和大、小金門各1個師部,敵炮兵雷達陣地,較集中的營房倉庫等目標。第一次打擊,力求打爛敵人的指揮系統和通訊系統,摧毀和壓制敵人的炮兵、雷達陣地,殺傷其有生力量,第一次炮擊準備使用炮彈3萬發,多打國產的和舊式火炮,如果敵炮擊堅決壓制,而後看情況配合海上、空中封鎖,不規律地進行炮擊,加重敵人的損失。已準備了炮彈三個基數(一個基數為每門炮200發炮彈),並另外準備了5個基數,以備長期炮戰使用。翌日拂曉前完成一切準備。
副司令張翼翔要通了給總參作戰部王尚榮部長的電話,本意是想代表前線再摸一下最高決策人的底數。
張:請向主席、彭總、葉政委轉達,各位首長放心,我保證今晚部隊全部進入陣地,做好一切射擊準備……炮擊過後,除了使用魚雷艇出擊封鎖料羅灣,我們還有一個想法,必要時,可使用轟炸機第八師轟炸金門,炸高雄、基隆也沒有問題,還可以考慮對料羅灣佈設水雷進行封鎖……
王:夠了,夠了,這次只是炮擊金門,既不佈雷,也不轟炸,提這個方案還為時過早。我提醒你,沒有毛主席、彭老總命令,絕對不能亂幹!
前線過熱的頭腦們被一盆冷水猛擊而醒,又一次明白了,此次作戰,留給他們發揮聰明才智的餘地其實很小很小,應該把氣力下在多研究怎樣使每一發炮彈都落在預定的目標上,至於其他,那是始終由北戴河的大腦去思考的事情……
十五、確保突然性
英國人哈特在他的《戰略論》中講了一句令軍事家們信奉推崇的名言:“突然性是戰略的本質。”
很難想象,喪失了“突然性”的8月23日會是怎樣的一種結局。有一點則可以肯定,炮擊金門沒有了引人入勝的情節,失卻了雋永光彩的魅力,降低了懲罰打擊的力度。
一生對《資治通鑑》愛不釋手、從未讀過什麼哈特或克勞塞維茨的毛澤東,有一次向彭德懷提問:我們那許多大炮,在蔣介石的眼皮底下搬過來運過去,他能不曉得?彭德懷答:前線的官兵有辦法,可以讓他不曉得。
確保突然性——8月23日第一次炮擊金門成敗的關鍵。大戰略家毛澤東苦苦思索、並要求他的將軍們必須實現的課題。
讀過六年正牌師範、喝過ABC洋墨水、從1937年著名的山東黑鐵山起義開始戎馬生涯的石一宸,是那種將“驍”與“智”合二而一、集於一身的軍人典型。
從最基層帶兵官幹起、在第一線衝殺陷陣一級級升遷上去的經歷,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大秀才”的文化根基又使他養成了勤於動腦善於總結打一仗就得提高一大步有所收益的習慣。長期在高階作戰指揮機關給首長們擔任參謀、幕僚長,更使他眼光犀利視角高闊,才智得以淋漓發揮。很遺憾,當他終於升至大軍區副司令職、成為獨當一面的戰區次高長官時,中國的土地上早已沒有了槍聲,就像超級球星失去了綠茵場一樣,最出色的軍人大概也很難在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