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華萊士又問道:“看來,中國同資本主義的美國的關係比同蘇聯共產黨人的關係更好一些,這是為什麼?”
“中國觀察國家關係問題不是看社會制度。中美關係是看中國和美國關係的具體情況來決定。中蘇關係是看中國和蘇聯關係的具體情況來決定。”鄧小平的回答非常直率而又深刻。
就在這個時候,正好攝像機內的錄相帶用完了。在停機換帶的片刻休息時間裡,節目製作人就趕緊對華萊士提出要繼續關注鄧小平與戈爾巴喬夫會見的態度。
換好錄影帶之後,採訪繼續進行。
華萊士就馬上問道:“鄧主任,剛才我的節目製作人要我再問一下,鄧主任是否願意會見戈爾巴喬夫?”
歷史的必然中總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在起著意料不到的作用。或許正是這次錄影帶調換和節目製作人的提醒,才有了這次採訪最為精彩的段落。
鄧小平平靜地說:“我剛才說了,如果蘇聯能夠幫助越南從柬埔寨撤軍,這就消除了中蘇關係的主要障礙。越南在柬埔寨駐軍也是中蘇關係實際上處於熱點的問題。只要這個問題消除了,我願意跟戈爾巴喬夫見面。我可以告訴你,我現在年齡不小了,過了八十二了,我老早已經完成了出國訪問的歷史任務,我是決心不出國的了,但如果消除了這個障礙,我願意破例地到蘇聯任何地方同戈爾巴喬夫見面。我相信這樣的見面對改善中蘇關係,實現中蘇國家關係正常化很有意義。”
鄧小平還說:“三大障礙主要是越南侵柬,因為中蘇實際上處於對峙,不過方式是透過越南軍隊同中國對峙。”
鄧小平的這番話,敏銳地抓住了要害,顯示了一個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和戰略膽識。這段精彩的講話成為後來被新聞界評述最多的一段話。因為中國領導人願意前往蘇聯舉行兩國首腦會晤,這在中蘇關係破裂20多年來還是第一次。鄧小平的講話給戈爾巴喬夫一個響亮的回答,既沒有改變中國的一貫立場,強調了中蘇首腦會晤的前提條件,又給戈爾巴喬夫出了題,讓他回答,實際上就是要求蘇方在改善兩國關係上拿出新的實質性的東西來。
用當時法新社的評述,說:“戈爾巴喬夫透過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發表講話取得了重要的幾分,但是,80多歲的鄧小平的這次講話卻已把球擋了回去。”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評論說:“鄧小平巧妙地在沒有作出任何讓步的情況下,從戈爾巴喬夫手裡奪走了舞臺的中心位置。”
□鄧小平問候美國總統里根,再次深情闡述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障礙,中國必須統一。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六十分鐘”節目在美國的收視率是非常高的。下至普通百姓,上至美國總統,許多人都是這個節目的忠實觀眾。
華萊士說:“里根總統和夫人南希曾親自告訴我,他們對我的節目很感興趣,幾乎每個星期天晚上都要看這個節目。我想,當我這次採訪的節目播出時,他們一定也會觀看。不知您有沒有什麼話要對里根總統說?”
顯然,華萊士把話題從中蘇關係問題轉到了中美關係上。
鄧小平稍微欠了一下身子,說:“在里根總統和夫人訪問中國時,我們認識了。我們相互間的談話是融洽的和坦率的。我願意透過你們的電視臺,轉達我對里根總統和夫人的良好祝願。我希望在里根總統執政期間,中美關係能有進一步的發展。”
“目前中美雙方是否存在大的分歧問題?”華萊士接過鄧小平的話追問鄧小平這個十分敏感的話題。這樣的提問猶如開了弓的箭,不中靶子不回頭。
“有!如果說中蘇關係有三大障礙,中美關係也有個障礙,就是臺灣問題,就是中國海峽兩岸統一的問題。美國有一種議論說,對中國的統一問題,就是臺灣問題,美國採取‘不介入’的態度。這個話不真實。因為美國曆來是介入的。”鄧小平一邊肯定地回答,又一邊認真地回顧歷史說,“在50年代,麥克阿瑟、杜勒斯等人就把臺灣看做是美國在亞洲和太平洋的‘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所以臺灣問題一直是中美建交談判中最重要的問題……美國在處理美臺關係這個問題上應該採取明智的態度。”
“什麼態度?”華萊士“咬定青山不放鬆”。
“很遺憾地說,在卡特執政的後期,美國國會透過了《與臺灣關係法》,這就變成了中美關係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剛才我說,希望里根總統執政期間,能夠使中美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就包括美國在中國統一問題上能有所作為。我相信,美國特別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