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增長較快,主要是與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企業經濟效益較好密不可分。但由於該指標更多涉及國民經濟分配,因此它的變化對整體經濟熱度影響有限。不過,如果財政收入長期保持高速增長,將導致個人收入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相對降低,不利於擴大消費。
如果相關指標繼續在高位執行,央行則隨時可能再次加息。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對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做些補充說明。我們可以簡稱其為“物價指數”,它是透過一定的數學方法計算出來的,是反映全社會一般商品價格波動情況的指標,可以說是經濟執行的脈搏。
CPI是根據居民消費的商品來綜合計算的。這些商品目前分成八大類,每一類給它一個權重,這個權重是根據居民的消費結構而定的。它的計算方法是:固定地選取很多不同的消費與服務(如大米、蔬菜、豬肉、車票等),根據它們預先在一個總的消費籃子中設定好的比重,來加權平均計算一定時期內總的價格水平的變化程度。舉個例子,假設人們只消費大米、豬肉、交通,總額花費100元,對應的支出分別為50、30、20元。一段時間後,他們的價格分別上漲了10%、20%與100%。則這段時間內這三種消費品的CPI就是:50%×10%+30%×20%+20%×100%=31%。
央行最重要的職能,就是要保持貨幣的穩定,控制通貨膨脹。所以央行關注CPI,再正常不過了,這是它制定政策的依據。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應該關注CPI,因為它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CPI高了,就意味著你的支出會增加。
我國目前逐月編制並公佈以2000年價格水平為基期(用於比較的起始期)的CPI指數,作為反映我國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程度的主要指標。當價格指數反映出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時,我們就說發生了通貨膨脹;而當價格指數反映出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下跌時,我們就說發生了通貨緊縮。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都會對經濟的良好執行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3�經濟高低燒,誰是罪魁禍首
為什麼經濟會有高低燒?誰是罪魁禍首?追根溯源,首先應從基礎貨幣的自我膨脹開始分析。
基礎貨幣就是從中央銀行發放出來的貨幣,它體現為流通中的現金與銀行準備金的總和,也被稱為強力貨幣或高能貨幣。
中央銀行透過一定的渠道將基礎貨幣注入市場,透過這些渠道,商業銀行獲得了大筆資金。這些資金可以用於放款,從而開始創造派生存款的過程。舉例說明,先假設最低準備金率是20%,也就是說當銀行得到100元的存款時它必須留存20元,只能貸出80元;其次假設銀行會放足80元。
現在某人(假設為A)往銀行裡存了100元,銀行再將其中的80元放貸給B,如果B把貸來的80元又全部存入銀行,銀行再將其中的64元貸給了C,C又把64元存入銀行,銀行再向D貸出51。2元……依此類推。央行最先向市場投放了100元,而市場上的貨幣會是100+80+64+51。2+…… =500(元),其實就是100×(1/0。2)=500(元),這就是實際的貨幣投放量。這裡的1/0。2就是貨幣乘數,也就是1除以法定準備金率。此過程見表1…1。
表1…1基礎貨幣的乘數效應
存款金額 準備金 貸款金額 貨幣供應總額
第二家銀行 80。00 16。00 64。00 180。00
第三家銀行 64。00 12。80 51。20 244。00
……
第十家銀行 10。74 2。15 8。59 457。07
……
最後一家銀行 00。00 00。00 00。00 500。00
合計 500。00 100。00 400。00 500。00
在貨幣供給過程中,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客觀存在著數倍擴張(或收縮)的效果或反應,此為乘數效應。簡單地說,就是中央銀行發行100元,存入銀行,銀行扣掉準備金後再發貸款,貸款再存銀行,銀行再發貸款。最後100元變成了社會上的500元或者更多, 這就是貨幣的乘數效應。所以說,銀行具有貨幣創造功能。
正因為存款乘數效應,導致市面上的總資金流量難以控制。而市面上錢多或錢少都不利於經濟發展。錢不是越多越好,它是要和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