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如果發生國際收支臨時性或週期性失衡,可以透過匯率進行調節,一定時期內的匯率波動不會立即影響國內貨幣流通,貨幣政策不必為換取外部平衡而犧牲國內經濟平衡。
2)發揮匯率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在浮動匯率制下,匯率根據市場供求上下浮動,如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本幣匯率下浮可刺激商品出口和抑制進口,從而改善國際收支,反之亦然。
3)減少對國際儲備的需要。在浮動匯率制下,貨幣管理部門沒有義務維持貨幣的固定比價,當本幣匯率下浮時,不必動用外匯儲備去購進被拋售的本幣,相應地可以減少一國的外匯儲備量。
第三節 與時俱進話規制:匯率制度及其發展演…
(2)浮動匯率的負面效應。
1)不利於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在浮動匯率制下,匯率頻繁地無規則波動,增加了進出口企業的結算成本和風險,使人們不願簽訂期限較長的貿易契約和進行長期投資,不利於世界經濟的和諧與健康發展。
2)助長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投機活動。在浮動匯率制下,匯率頻繁而劇烈地波動,為高拋低買的外匯投機者提供了條件,這種為牟取暴利而頻繁倒騰的投機活動,可能加劇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
3)不利於各國政策協調和國際經濟合作。在浮動匯率制下,本幣匯率下浮可以改善貿易收支,因此一些國家以貨幣貶值為手段,以犧牲他國經濟利益為代價來擴大本國出口。如果其他國家也以此道反擊,則可能引起各國貨幣競相貶值的惡性迴圈,助長各自為政的貿易保護主義,加深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摩擦。
三、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歷史沿革
(一)1978年前:人民幣匯率的形成
1950年7月8日,國家取消了在天津、上海、廣州三地分別掛牌公佈人民幣匯率的做法,在全國實行統一的人民幣匯率。此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內物價日趨穩定,人民幣不斷貶值的狀況得到遏制。與此同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則出現不斷上漲的趨勢。根據此種情況,國家對人民幣匯率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上調)。這一時期的人民幣匯率以購買力平價為依據,以“物價對比法”為基礎,並配合國家相關政策來確定。
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西方各國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各國之間的匯率變動頻繁,人民幣匯率的定值方法也相應改革,採用釘住“一籃子貨幣”浮動的形式,所選定的一籃子貨幣都是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中經常大量使用的貨幣(如美元、英鎊等),每種貨幣按照其重要程度確定不同的權重。採用一籃子貨幣計價原則,雖然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但它脫離了直接的物質基礎和貨幣購買力平價,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